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4月10日 星期五

    热点关注

    新常态下中国汽车产业结构优化路径

    作者:李永康 《光明日报》( 2015年04月10日 07版)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就业面广、消费拉动大等特点。2014年中国汽车产销规模突破2300万辆,连续六年蝉联世界汽车产销量第一。经测算,汽车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约为4.22%,与相关产业的就业比例是1∶7,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合计超过2000万。新常态下中国汽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仅有利于自身发展,对于整个国民经济也具有示范意义和带动效果。

     

    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的困境

     

        以要素投入为驱动、以政府直接干预为特征的发展方式已不能承载中国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体产能过剩日益凸显。近几年中国汽车产业整体增长放缓,库存高企。2014年前11个月累计销量2107.91万辆,同比增长6.14%;而2013年全年销量2198.41万辆,同比增长13.9%。2014年前11个月,我国汽车企业新增库存35.14万辆,截至11月底,累计库存高达126万辆。另据调查显示,中国汽车产业2010年整体产能利用率为91%,预计到2015年将降至68%并持续在70%左右浮动,直至2020年。然而由“模仿型排浪式消费”所造成的世界汽车产能向中国不断转移的态势在惯性作用下还在进一步加剧,虽然可能伴随着局部结构性产能不足,但总体产能过剩几成定局。

     

        环境保护压力增大。随着2014年大规模生态环境污染事件频发,尤其是各地相继爆出大范围、持续性雾霾污染事件,让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空前高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面对陡然增大的环保压力和民众诉求的倒逼,越来越多的城市出台“限行、限停、限牌、限购”等政策措施。汽车行业节能减排标准的更新周期缩短,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办法、国五排放标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内燃机再制造推进计划的相继实施都表明资源环境对汽车产业发展的硬约束在不断增强。

     

        产业大而不强的态势仍未改变。连续六年世界产销量第一的光环难以掩盖竞争力不强的短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大企业但没有大品牌。2013年中国汽车销量前三名的市场占有率达到52.4%,位列第一的上汽集团销量突破500万辆大关。然而自主品牌乘用车和轿车市场占有率不高,且从2011年起连续四年呈下滑趋势。二是有大制造却没有大研发。与汽车产业强国相比,中国汽车产业依旧面临着研发投入占比不高、逆向研发比重过大、高端技术人才缺乏、核心技术有赖于外资等诸多困境。三是有大引进却没有大出口。经过多年的“市场换技术”和大规模“引进来”之后,2013年中国汽车整车出口94.81万辆,只占总产量的4%左右,且这一比例近年还呈逐年下降态势。

     

    创新驱动汽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要解决汽车产业发展遗留下来的产能过剩、环境承载压力、产业大而不强等问题,关键在于用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转变汽车产业发展方式。要实现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一是要用好“看得见的手”。政府既要简政放权又要统筹协调,用法制化手段管理产业发展。打破地方保护壁垒,破除行业垄断,清理各种人为扭曲市场的政策,出台合理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以环保、能耗、技术等作为市场准入的标准,促进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型汽车企业横向兼并重组,从而提高产能利用率,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要依靠“看不见的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盘活存量,优化增量。鼓励整车生产企业纵向整合上下游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布局全球研发的空间格局,将整个产业链的优势聚合起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中国汽车产业集群。

     

        转换汽车产业发展动力。一是要实现由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用科技和制度创新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以市场为导向,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探索产业未来发展方向;依靠制度创新释放活力,大力营造创意、创新、创业氛围。二是要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变“人口红利”为“人力资本质量红利”,建立多层次人才(包括高素质的产业技术工人、优秀工程师、技术创新与研发领军人才、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培养体系,让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实现汽车产业结构高度化。一是要推进汽车产业服务化。用积极的财税、金融政策促进第二、第三产业相融合,大力发展汽车后市场,促进研发设计、标准制定、物流管理、品牌营销、售后维修等生产性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要促进汽车产业的信息化、智能化和低碳化。着力发展车联网技术、智能汽车技术和新能源汽车技术,在这些战略性新兴增长点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实现对欧美日韩传统汽车产业强国的弯道超车。三是要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向国际汽车产业链的中高端迈进。调整中国汽车产业在国际汽车产业各价值链区段的分布比例,实现从组装和零部件制造等低端环节向整车和零部件设计与研发、核心零部件制造、品牌运营等高端环节的跃升,实现从成本竞争向质量技术品牌服务竞争的转变。

     

        实现汽车产业结构合理化。一是市场结构合理化。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周边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所涌现出来的机会,推动汽车尤其是商用汽车的出口,实现消费和出口双拉动。二是需求结构合理化。“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既要发现和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又要根据“长尾效应”理论,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捕捉消费长尾,积极提供质量型、差异化的产品。三是产业间关系合理化。首先要构建合理的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关系。其次是结构性降低准入门槛,吸引新企业、新技术、新资本、新人才进入汽车产业,放入源头活水,营造“鲶鱼效应”,激发汽车产业内部活力。最后要发挥汽车产业强大的带动作用,促进上下游相关联产业共同转型升级。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目标,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基础。需正视的是,由于中国地域广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差异性大以及国际能源形势风云变幻,加上新能源技术发展的长期性和不确定性等因素,中国汽车产业的结构优化之路必将充满不平衡性与艰巨性。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