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24日 星期日

    镜头记录西藏

    费茂华 《 光明日报 》( 2014年08月24日   11 版)
    藏北牧女 觉 果摄
    火车驶过唐古拉山 觉 果摄

        第一次看到觉果的照片,我就被震撼了。打动我的其实不仅是图片,还有那典型的藏族汉子的爽快与担当。1987年开始背起相机的觉果,很快就进入角色,成为一个地道的新闻摄影人,他不再用文字讲话,而全部是用镜头语言传达思想情感,他坚信“一图胜千言”。

        觉果老师纪录西藏三十年,我从他身上看到的是一个坚韧寡言藏族汉子的执着与智慧,他的对本民族的情感浸透于血脉中。在历史纪录者的镜头中,我看到的不是沉重,而是处处流淌出的纯洁、喜悦,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浓浓的乡情如同自然光线,时刻反映在他镜头中的人物表情和山水之间。

        写稿时,我在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中再次检索,看到觉果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所有作品:在拉萨的布达拉宫背景下,满心欢喜的小朋友们乘坐着微型的小火车像风一样驶过。图说则这样写道:“1987年10月1日,拉萨劳动人民文化宫内新建成一座大型游乐场。图为从未见到过火车的藏族儿童在游乐场高兴地乘坐电动小火车。”虽然只有一行半字,但作为摄影记者的我,深知这些图说写得是多么精炼和在行。而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在我拍摄的体育题材里,我的镜头时刻关注运动员跟环境的关系。

        沿着“铁路”这个关键词,数据带着我来到2001年的4月14日,一张觉果拍摄的照片,显示了勘测人员在海拔近5000米的四道梁进行青藏铁路的勘测工作。

        再往后,镜头中定格了“青藏铁路柳吾隧道贯通”“青藏铁路铺轨进展顺利”“青藏铁路轨道翻越昆仑山口”“不断延伸的青藏铁路”“青藏铁路最高点展开施工”“西藏有了第一台铁路机车”“藏北群众迎接火车抵达那曲”“铁轨向拉萨延伸”“青藏铁路西藏境内最后一座特大环保桥铺轨成功”“青藏铁路全线贯通”“西藏历史上首次发售火车票”,直到两个月前的“拉日铁路主体工程完工”——800多张照片记录了一条神奇的“天路”是如何从人们的梦想中一点一点变成现实的。

        而在展示这个传奇的同时,新华社高级摄影记者觉果本身也成为一个传奇:关于西藏的铁路,只是那条叫做觉果的长河的一条小小的直流而已。实际上,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无论是西藏的那些里程碑性质的重大瞬间、那些沧海桑田的巨变,或是那些润物无声的进程,还是那些一成不变的古老,全收纳在觉果的照片中,这些新闻图片本身,就是一条承载着西藏历史变迁的浩浩长河。

        我不知道,多年以前,当觉果在纳木错的湖边放牧牛羊的时候,他是否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个传奇;我也不知道,当觉果在用相机记录这一切的时候,他心中有着怎样的念想:是心怀一种要成为历史记录者的远大理想,还是源自一种发自内心的冲动?

        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答案究竟是什么呢?

        也许我们在这里看到的这几幅关于布达拉宫的照片能够给出一点点启示:当我看着雪中的布达拉宫、祥云下的布达拉宫、群鸽飞翔时的布达拉宫、云山雾绕的布达拉宫、倒影中的布达拉宫,我仿佛看到一个满脸络腮胡、身背摄影包行色匆匆的身影,每当刮风、下雨、打雷、闪电、起雾、下雪……这个身影都会出现在布达拉宫周围。他像一个虔诚的信徒一样不断地围着布达拉宫、围着拉萨、围着西藏旋转,也许,摄影就是他虔诚地匍匐在地,不断地“磕长头”的方式——这些照片没有华丽的技巧,没有媚俗的理念,甚至没有故弄玄虚的神奇光影,只有忠实的记录,持续的激情,以及坚韧的执着。同时他又在抢拍新闻图片的瞬间,充分注意到新闻图片的光影效果,并自觉运用。

        西藏,也许对一般人而言,只是旅游和摄影的好地方,或者是让人魂牵梦绕的香巴拉。但对觉果而言,西藏就是他的一切:他的生命,他的生活,他的祖先,他的父母亲!他不是在记录历史,而是在记录亲情。甚至,他拍的不是照片,而是故乡——是他的生命和人生。

        我想只有艾青那句诗能够完成对觉果摄影人生的概括: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