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州小调《关山草原情歌》
五月的关山草原
草绿花红
五哥吹起牧笛
飞入山妹帐篷
牧笛声吹在哟山妹心窝
有多少激情有多少火热
在五哥心中
采访手记:整装待发的关隘文化
伴随着秦川大地一场及时的秋雨,我们出了咸阳机场经西安绕城后转向宝鸡方向,一路向西。年轻的司机景峰是回民,他自豪地说:“正在播放的《美丽的关山草原》,是我唱的。”
歌声中,南眺延绵秦岭,北望片片玉米地,车子向北经宝汉高速,三个小时后我们到了陇县关山草原的古帐营。陇县古称陇州,因地处陇山东阪而得名,位于关中平原西部,是陕、甘、宁“三省通衢”和边贸重镇,丝绸之路由此经过。赵甲宏县长介绍说,这里是骆驼换马的地方,历来商贾辐辏,货物云集。
关山草原景区管委会杜满文主任告诉我们,关山草原素有“皇家牧场”“天然凉都”的美誉,多元文化在此地积淀深厚,游牧农耕文化相互交织,驼队和马帮在这个驿站留下过悠悠铃音。
夜静睡下,8月的时节竟需要电热毯才能带来温暖的梦乡。次日清晨,蒙罩山丘雾仙境,露草把我们的鞋裤打湿。“关山六月犹凝霜,野老三春不见花”,高寒气候使关山草原凉爽湿润,草甸丰茂,坡缓谷阔,“树在山顶戴帽,草是绿毯缠腰”。
草原自是离不开马,当地的关中挽马禀性温驯,结实悍威,历史上曾汇集过30万匹战马。这里“牛不犁地,马不拉车”,现在景区内有六七百户共2000多人,除了种麻和土豆,牧业是主要收入来源。游人吃上一口脆酥绵甜的马蹄酥,策马小驰,山地滑草,无不体会到山野的纯净与壮阔。骑马漫步,边走边想,若能在短短的行程中设置虚拟的关口驿站,或能寓教于乐,增长知识。
关山脚下的银科村,李胜才、代秀琴夫妇正在地里收割燕麦备马粮,他们家养了20只羊、5匹马,在城里念大学的女儿读的是学前教育专业,搞技术的儿子在空调厂上班,说起这些,他们言语里透出辛苦与自豪。像他们这样半农半牧的家庭在这里还有不少。
登上关口望云峰,走下草甸尝美食。陇县城里坐下来,要一碗用本地玉米粉制成的搅团,或是汤鲜肉嫩的羊肉泡,足以激发食欲。四点就要起床干活的姚师傅,把卷上核桃花生粒的面团耍得啪啪响,再经炭火烤制,就成了香喷喷的核桃油旋。陇县宣传部长刘方斌说,油旋好吃,得益于各品种的核桃到了陇县都能长势良好。在和氏乳品厂奶源基地,奶牛正埋头进食,现代化的饲养工艺,激发了传统畜牧业的潜力。“吃了过关饼,喝了过关奶,才有力气继续前进。”我们向当地人建议开发陇县生态山货为“过关食谱”。
在陇县,吃得酣畅也听得入迷。路遇老百姓在学道巷口唱起高亢激昂的西路秦腔,“来来来,你也坐下来听听,咱宣传的是十八大精神呢。”大爷说着递过来一条小板凳;后来又听得陇州小调,这一受甘肃、宁夏少数民族歌曲和陕西西府民歌影响的曲种,音韵动听,方言风趣。
在陇县中学校门口,书写有这样的词句——“历磨难 度时艰 闯大关 换新颜”。的确,一个关隘,更多的时候是用来休整和调养,以便更好地启程。在这道关中平原和西域的分水岭上,陇县经历关隘的变迁,接续历史的文脉,开合之间有着涌动向前的象征。
县委书记杨宝玉对“关”有独到的理解,关能开能合,能据守也能交流,不仅是军事要塞,更是往来生息的地方,而人们的一生同样要过关向前,于此给人以思考和力量。他自信地说:“关山将是中国关隘文化的一个重镇。”临别陇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田 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