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西宁6月19日电(记者刘鹏)6月16日下午,记者来到青海省演艺集团京剧团的排练场,这里正在举行新编现代京剧《七个月零四天》开排动员会。在青海省演艺集团,每个剧团办公室门口的黑板上,出省演出、下乡演出、政务演出的场次排到了十月份;各个排练场上,排练舞蹈、器乐、京剧、和声,舞影婆娑,乐声此起彼伏。
2012年6月21日,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下属的青海省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将以前青海省级所有的剧团囊括其中,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重组改制。在政府的主导和支持下,一些专家进入了研究机构,政府每年兜底拨款900万元。集团实行了“老人老办法”,退休了390多人;“中人全分流”,到省文化厅下属的群众文化部门任职;“新人新办法”,2013年3月全员实行了竞争上岗,打破职务、职称界限,从省外请来专家进行严格考试,根据不同岗位聘任,兑现不同的薪酬待遇。
记者看到,演艺集团的《制度汇编》是厚厚的一本,特别详细。“用制度管人,要比人管人管用。”几个剧团的领导对记者说。他们建立的《集训制度》,要求每个演员每天都要进行基本功训练,两年坚持下来,所有演员的基本功上了台阶,演出水平大大提高。剧团的风气也有了大的变化,人人忙于搞业务,搞演出,以前“大锅饭”时期剧团特有的一些恶习基本绝迹。
改革两年多,演职人员的收入稳步提高。舞蹈演员、歌舞团副团长达尔吉对记者说,现在集团的分配真正体现了多劳多得。他入剧团16年了,以前拿很少的死工资,现在实行了岗位工资加绩效工资,还有演出补贴,每月可以拿到5000元,比以前成倍增长,有些一线演员拿得还要多一些。
改革后,青海省演艺集团的创作、演出和收入都有了大的起色。以前是政府让剧团排戏演戏,剧团才会动起来,现在剧团是“我要排、我要演”。他们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请国内有名的艺术家指导排演新戏,排演了多媒体舞台歌舞剧《藏舞·京典》《世界风情歌舞秀》、大型音画史诗《秘境青海》等,都获得了省内外观众的好评,收入不菲。儿童京剧《藏羚羊》获得“文华剧目奖”,还有多个剧目获得了各种奖项。仅2013年,青海演艺集团完成演出1134场,其中省外演出601场,共计实现收入1353.1万元。今年演出场次和收入也是一路看好,实现了改革初期制定的“一年打基础、二年上台阶、三年出成果”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