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西方学者称,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在某种程度上讲是西方战略学的“圣经”;而《孙子兵法》则是东方谋略学的“圣经”,超越了西方人的思维。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主任薛国安少将一直致力于对《孙子兵法》和《战争论》的比较研究,所著《孙子兵法与战争论比较研究》一书,在首届中外孙子兵法研究成果评奖中获重大贡献奖。针对如何在当今信息时代的军事变革中更好地运用《孙子兵法》、吸取东西方军事理论的精华等问题,记者专访了薛国安。
注重研究战争战略问题
记者:中外军事著作很多,您为何选择《战争论》和《孙子兵法》进行比较研究?
薛国安:比较研究往往有助发掘同一类事物不同对象之间的差异,突出各自的特点,从而拓展人们研究这类事物的视野,并深化思想认识。把《孙子兵法》与《战争论》放到一起比较的初衷,起因于给学员讲授《孙子兵法》,设想通过比较研究衬托《孙子兵法》的思想特点,加深学员对一些重要观点的理解和认识。虽然这两本书年代相隔久远,但将二者加以比较研究,依然有助于概略把握东西方军事思想的差异。选择《战争论》与《孙子兵法》加以比较,主要是考虑到孙子和克劳塞维茨都曾经担任“王者师”,都注重研究战争战略问题。其实,这并不是我个人的独创之举,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战略学家柯林斯、英国军事理论家富勒,都曾自觉不自觉地将这两部军事著作相提并论。
记者:通过比较研究,您认为东西方军事思想有何异同?
薛国安:东西方军事思想都是战争实践的产物,都是对前人战争教训理性认识的结晶,这就决定了东西方军事思想有许多相同之处。概略而言,一是都具有唯物主义色彩。孙子研究战争首先从计算“道天地将法”五大方面的实力状况入手,克劳塞维茨则从力量的搏斗入手,反映了东西方军事家的共识。二是都善于辩证思维。《孙子兵法》活的灵魂就是辩证思维,每一篇都围绕诸如全破、奇正、虚实、强弱、攻守等战争的矛盾关系进行辩证分析。《战争论》也有鲜明的辩证法思想,既强调防守是比进攻强的一种作战形式,又指出防守要想取得胜利必须采取进攻的形式,既看到民众力量的优势,又指出其弱点,等等。这是东西方军事著作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此外,在以制胜为手段、以争利为目的等问题上,都有许多异曲同工的思想观点。
但是,东西方军事思想产生于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不同的文化土壤,决定了彼此又有着明显的差异。一是东方军事思想往往以和为上,倾向于防守;西方军事思想则以战为上,倾向于攻取。二是东方军事思想侧重于无形的道,往往关注研究战争规律、原则、谋略等形而上的东西;西方军事思想侧重于有形的器,往往关注研究作战的阵法、兵器、力量等形而下的东西。三是东方军事思想注重夺取陆权,车战、步战、骑战思想较为丰富;西方军事思想注重夺取海权,在车战、骑战思想基础上更热衷于海战。当然,这些区别并不是绝对的,只是某些倾向相对明显一点而已。这些倾向性的特点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
民众战争是一种战略力量
记者:东西方军事思想之所以有明显的不同,可能源于东西方文化传统存在差异,那么这些差异对孙子和克劳塞维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薛国安: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孕育不同的思想文化。东方文化大致源自于农业文明,西方文化则大致源自于海洋文明。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观念使中华民族逐步形成重整体、重综合、重宏观的独特视角,以及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这种独特视角和思维方法在农战合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引入军事领域,日渐产生出高度重视战争、长期准备战争、讲机变、重权谋的制胜智慧。无疑,它也遗传到孙武的精神世界,激活这位伟人的聪明睿智和非凡才华,进而衍变为孕育《孙子兵法》的原始基因。
克劳塞维茨有句名言:“光辉的战例是最好的教师。”这说明,他的一切理论都来自于战例研究。他生活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期间发生了震撼整个欧洲的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他不仅亲身经历了这场革命,而且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冷静的思考力对革命中涌现的新思想和新战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十分注重研究拿破仑的战争艺术,及时总结拿破仑的经验和教训,《战争论》中涉及的战争实例有2/3与拿破仑有关,因此他享有“拿破仑战争高僧”的雅号。孙武身处春秋争霸的时代,为帮助吴国征服群雄称霸天下,他竭力总结前人的战争经验,寻求制胜之道。克劳塞维茨身处军事革命的大潮之中,精心总结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经验教训,研究适合新形势的新理论、新战法,目的在于振兴屡战屡败的普鲁士。事实证明,他们都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著述目的。
记者:我们一直强调“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也是比较研究所要达到的目的,无论是《孙子兵法》还是《战争论》,都是基于当时年代的兵书,在当今高新武器层出不穷、信息化作战条件下,怎样吸取东西方军事思想的精华?
薛国安:信息化战争如何打赢,首先还是要研究战争规律,研究古往今来的战争如何打赢。孙子兵法中揭示的战争规律和作战思路对现今仍然很有启发。比如他的辩证思维,如何在劣势时战胜强者,如何转化强弱对比,这些都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思维。《战争论》中提到的“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揭示了战争的本质,通常政治解决不了的事,就用战争来解决。当今时代这一点体现得更为明显。现在政治、军事、经济融为一体,打仗已不仅仅靠军人“冲锋陷阵”,而是对通讯中心、金融中心、能源中心等核心进行打击,如科索沃战争,轰炸了70多天,军队损失不多,但南联盟妥协了,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电力系统被打短路,饮用水没有了,老百姓受不了。还比如“民众战争”的观念。民众战争是一种战略力量,可以从根基上消耗敌人的基础。这个观点值得我们很好活用。现代战争是立体、多元的。金融战、媒体战、网络战、信息战,都需要全民的参与。(本报记者 刘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