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代表委员谈起文化产业的发展时,除了谈文化的内容生产外,谈得最多的就是文化企业的融资问题了。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国有文化企业基本都是从事业单位转制组建而来,而民营文化企业大多数还很弱小,长期以来,不论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一直没有借助金融市场来发展,并不算一个市场化很成熟的产业。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金融与文化产业融合,并发生“化学反应”,引导文化产业向着成熟的、更加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有成功的案例,也有不少值得总结的经验,本版特整理,以飨读者。
融资之“渴”:文化产业期盼资本“及时雨”
【案例】
按照“原样封存、原地保护、原物展示”的方针,西安大唐西市投资3.2亿元,建设了3.5万平方米具有遗址保护与展示功能的我国首个民办遗址类博物馆——大唐西市博物馆,但2010年在建“九宫格”的大唐西市文化产业集聚区时,遭遇资金不足的难题。全国政协委员、西安大唐西市文化产业投资公司董事长吕建中介绍说,当时中国进出口银行8.8亿元的贷款作为第一笔“源头资金”撬动了45亿元的社会资金投入园区建设中,盘活了资源。经过几年建设,园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实现了历史与时尚完美融合,为西安增加了一道风景。
同样得到金融支持的还有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2006年起,华强集团依托自主知识产权,通过“文化产业园+主题公园”的模式,在全国进行文化科技产业园区布局,其芜湖园区包括动漫产品生产基地、数码电影拍摄制作基地、游戏软件生产基地、文化衍生品基地、生产研发基地等五个文化产业基地和一个展示乐园“芜湖方特梦幻王国”,总投资16亿元。国家开发银行以华强集团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项目土地使用权抵押及“方特梦幻王国主题公园”门票收费权质押三个“信用保险锁”,为项目贷款7.1亿元,期限12年。
“可以说,金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血脉。金融要促进资金融通,哪个地方需要资金,国家政策支持、引导哪个产业,融资就要流向哪个产业。”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巡视员施俊玲指出,文化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没有金融的支持是万万不能的。
为推动文化金融发展,近年来,一系列政策措施紧锣密鼓出台——
2010年,中宣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文化部等九部委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吹响了金融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号角。
2012年颁布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规划纲要》指出,“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源的对接。”
日前,文化部部长蔡武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14年文化部要进一步出台文化与金融合作的相关政策,推动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会展业的转型升级……
伴着政策支持急速前进的脚步,我国文化金融引擎全面发力,向着形式丰富、功能完善、模式成熟的方向迈进。
在常规信贷手段方面,各家银行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普遍提高了对文化产业的关注,逐步加大授信投入和创新的力度。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13年12月,全国文化产业本外币中长期贷款余额累计达到1574亿元,同比增长36.28%,高于全行业平均增速26.98个百分点。
“如今,我们的项目库里有了数万个项目,”施俊玲说,“现在确确实实不是我们请求金融机构给我们支持,而是他们主动给我们创新金融产品,针对不同行业门类设计金融产品,给我们提供相关的支持,我也很欣慰。”
融资之“难”:“轻资产”成融资最大瓶颈
【案例】
“融资是伴随企业一生的过程,总体来讲,这个过程是相当痛苦的,几乎每一个环节都面临一些问题,即使像我们这样上市之后,痛苦也没有真正完全得到解决。”说起融资难,光线传媒有限公司总裁王长田深有感触,银行这几年在创新服务上做了很多调整,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担保问题、贷款周期问题、融资约束问题等等。“现在社会资本严重过剩,大量资金想投入到文化产业,但是在运作过程中面临重重障碍。我希望金融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金融机构、文化企业一起努力。现在情况有所改善,我希望变得越来越好。”王长田说。
王长田的一席话说出了很多文化产业企业家的心声。
优秀文化产品的生产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然而在大多数人眼中,投资文化产业相当于“烧钱”,没有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文化企业缺乏能够用来担保的有形资产,如何获得银行贷款成为这类企业面临的最大难题。
“文化产业公司向银行贷款有很多问题,比如利息高、贷款各项手续复杂。对于文化产业来说,商业模式比较模糊,不容易描述。企业的机会都是突然到来的,而目前的融资体制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王长田道出文化与金融融合的一个个“症结”。
“据统计,目前,文化产业贷款余额只占到全国各行业贷款余额的0.2%,占比仍然偏小,文化金融与十分饥渴的文化企业资金需求相比仍然是杯水车薪,而客户选择难、风险评估难、业务操作难等传统问题仍然在制约着金融资源和文化产业的对接。”中央财经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执行院长魏鹏举如是说。
魏鹏举进一步分析,“文化”和“资本”难以完美对接,主要源于银行业“风险保守型”和文化产业“高风险型”的矛盾,源于“银行是一个间接融资平台”和文化产业初期亟须直接融资之间的矛盾。因此,从总体趋势来看,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发展还需要增加直接融资的比重,进一步丰富直接融资的渠道。
“确实如此,因为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的特点是轻资产、重创意。其中,知识产权是最重要的资产,那么,如何把知识产权用好、用足?这是金融企业和文化企业一起要思考的问题,当然,政府要推动,知识产权怎么登记、怎么转让、怎么交易,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副主任姜再勇表示。
融资之“解”:企业和银行需要“双向创新”
【案例】
提到北京华录百纳影视股份有限公司,行外人肯定知道的不多,然而提及它所拍摄的一系列电视剧:《汉武大帝》《红楼梦》《媳妇的美好时代》等,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就是这样一家出过不少好作品的公司,也曾一度面临资金匮乏的难题。回忆起当时的困境,该公司财务总监孙伟华感叹道,是国开行北京分行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为公司解决了燃眉之急。
面对华录百纳影视有限公司的发展困境,国开行北京分行专门设计了版权质押与版权价值动态管理相结合的贷款模式,2009年12月为该公司发放贷款3000万元,贷款期限3年,信用结构采用电视剧版权质押,帮助企业扩大了50%的生产能力。2010年,华录百纳公司通过国开行贷款完成了《红楼梦》《黎明之前》等多部优秀影视作品的拍摄。
产能上来了,拍出精品力作成为可能,公司的经营走上了健康快速的发展道路。2010年华录百纳注册资本由1250万元增加至4500万元,2012年该公司成功在创业板上市,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华录百纳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在文化金融融合中,银行主动创新金融服务、开辟扶持文化企业新路子的理念。”魏鹏举说。
在发展中,诸多文化企业已经意识到,在“引资”的同时还要“引智”,通过资本注入引领企业经营模式、治理模式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更加适应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要求。
对此,魏鹏举深表认同:“也就是说,文化金融的创新是双向的,除了银行创新金融服务外,文化企业的商业模式也需要创新,要让金融体系能够接纳,彼此之间才能实现良好的沟通。”
姜再勇认为,从银行的角度,创新文化金融服务需要从制度设计入手,从完善组织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完善金融企业运行机制等几方面做出努力。
“银行需要有一支专业的队伍、专业的机构专心致志地了解文化产业,在组织体系上,应该有特色机构,比如商业银行特色支行,建立特色金融服务团队。在融资体系组织中,应加强风投、PE、保险、证券公司、基金的参与。”姜再勇表示,此外,还要鼓励金融机构设计适应文化产业各类型机构的产品。“目前,金融机构最好的产品还是知识产权质押型产品,当然,我们也推动无知识产权质押的信用型贷款,今年我们将在开展文化金融试验区上做些努力。”姜再勇说。
“未来,我们将继续创新方式,推动文化金融合作的深入开展。”施俊玲表示,文化部将继续致力于建立完善文化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加强文化产业融资担保等文化企业融资瓶颈领域的建设。同时,鼓励文化企业深度参与金融业,加快文化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方向的拓展,实现文化与金融的双向合作。(本报记者 李慧)
链 接
文化金融发展亮点纷呈
文化信贷融资规模屡创新高
近年来,文化部先后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十家银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搭建企业与银行机构之间的公共服务渠道。文化部2013年统计显示,在部行合作机制框架下,已有151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获得总计366.91亿元银行贷款支持。
文化企业直接融资推进顺利
2012年3月,文化部联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正式启动文化企业债券融资试点工作。各部门指导试点地区文化部门加强与当地金融、财税、工商主管部门的合作,鼓励骨干文化企业先行试点,债券融资规模取得显著增长。据统计,截至2014年1月,已注册发行的文化企业达112家,总发行金额2515.5亿元。文化企业债券融资平均发行利率为6.17%,低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
各类社会资本积极投入文化产业
在文化产业间接融资迅速发展的同时,以各类社会资本组成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纷纷涌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文化产业投资基金111只,资金总规模超过1330亿元,其中北、上、广三个城市基金总数22只;另有影视项目投资基金18只,规模为97.7亿元,艺术品基金及信托产品101只,规模达到108.49亿元。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融资方式极大拓展了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为文化企业选择多样化的融资渠道提供了条件。
文化企业资本市场融资逐步成熟
近年来,一批经营稳定、管理成熟的优质文化企业逐步登陆资本市场,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的文化企业已达78家,总市值超过亿元,涉及领域包括演艺、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影视制作发行等。宋城股份、拓维信息、奥飞动漫、华录百纳、珠江钢琴、海伦钢琴等一批文化企业成功上市,通过资本市场为自身发展开辟了广阔的融资渠道。
各大银行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
中国进出口银行
2009年,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国内金融机构中第一个与文化部等部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同年5月出台支持文化出口的实施意见,有针对性地开发了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信贷、旅游文化国际化贷款等新业务,扶持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知名文化品牌,有力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国家开发银行
发挥国家开发银行大额、中长期贷款的优势,支持了国内主要的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规划先行、金融创新,发挥自身“投资、贷款、债券、租赁、证券”综合金融服务的优势,行业专家团队优势,“融资融智”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投资成立了我国首只文化产业私募股权基金——华人文化产业基金。融资支持了唐大明宫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区、紫竹数字网络视听产业基地、世博会演艺中心等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支持与培育了华强文科、万达文化、东方传媒、曲江文投等众多文化龙头企业,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国工商银行
“文化+金融”的全产品、全过程、全产业链服务,是近年来中国工商银行与文化企业合作的鲜明特征。工行在国内银行业中率先推出了“文化+金融”的文化产业金融产品手册和综合化金融服务方案,形成了品牌化、多元化和全方位的金融产品体系。目前,工行的文化金融产品包括十大系列,涵盖文化旅游、有线电视、影视制作、影院经营、艺术品、广告和黄金珠宝等各类文化行业,实现了对文化产品的创意、制作、推广销售、项目建设、产业整合的全面覆盖。
中国银行
针对影视制作企业普遍存在的销售款回笼慢、抵押资产不足、融资成本较高的困境,中国银行为轻资产特点的影视文化产业量身定制了以影视剧版权质押和应收账款质押为核心的“影视通宝”,这是国内首个真正意义上认可版权质押的融资产品,中行也成为在国家版权登记中心办理版权质押登记的唯一一家银行。
北京银行
为满足文化企业“小、频、快”的资金需求,北京银行从2006年开始创新性地推出了“创意贷”文化金融产品,细分为九大类文化创意行业和文化创意集聚区10项子产品,涵盖供应链融资、并购贷款、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结算、外汇、网银、理财、现金管理等文化金融特色产品包。在提供信贷融资的同时,还为文化企业开辟了直接融资渠道。(李慧 张志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