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2月22日 星期日

    和煦的风儿沁心窝

    ——走访德孝文化始祖舜帝故里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

    邢兆远 李建斌 尚随刚 吕公平 《 光明日报 》( 2013年12月22日   02 版)

        穿行在运城市盐湖区城镇乡村,德孝墙、文明牌、文化苑随处可见,城市农村、大街小巷到处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

     

        在舜帝陵庙前,盐湖区委书记王志峰深情地说:“4000年前,被尊奉为‘德圣’‘孝祖’的舜帝,留下来彪炳千古的‘明德’思想,为世人颂扬。作为德孝文化发源地,我们要传承和弘扬‘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德孝文化,使其成为一种风尚,为建设幸福美满社会提供文化支撑。”

     

    “甜蜜乡”里亲情浓

     

        “日间照料倾真情,老人休闲乐无穷”,这是龙居镇雷家坡村老年协会副会长李天锁为赞美村里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吟出的一段顺口溜。

     

        在雷家坡村办的“德孝文化苑”里,农家书屋、文艺宣传队伍、德孝大讲堂、志愿者服务队的大牌子格外醒目。村副书记姚永计告诉记者,重阳节时,城里工作的、外出打工的都回来了,家家户户的老人们穿着村里发放的红色外套,乐呵呵地坐在现场,大喇叭里播放着《父亲》《母亲》等歌曲,儿孙们给老人梳头、洗脚,场面温馨感人。

     

        在南城街道办东湖社区,400多名70岁以上的老人身上都有“一键呼”,平时可以当手机用,遇到紧急情况,只要按下背后的红色按钮,马上就会接通信息平台,工作人员迅即确定老人所在的具体位置,及时进行帮助。

     

        盐湖区民政局局长裴颖萍告诉记者:“以前在农村,乡镇敬老院只有孤寡老人、五保户和残疾老人,几乎没有精神文化生活,老人们觉得像‘圈养’着。”裴颖萍说,“如今,155所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既满足了4150名老人的生活照料,又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求,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的。”

     

    “甘霖”遍洒沁心窝

     

        在潞村社区,28岁的大学生村官武锐晓正忙碌着。她说,2010年以来,区里每年都举办德孝文化节,开办了152个“德孝大讲堂”,组建了300多支基层文艺宣传队和200多支志愿服务队伍,25700余名不同身份、职业、年龄的志愿者,参与扶贫济困、志愿服务、互帮互助的德孝活动。

     

        在解州镇西元村,老人们说起年轻后生都是赞不绝口:党支部书记张四有,承担起了“日间照料中心”的全部费用;村民王兵每星期登门一次,为老年人做羊肉泡馍;村里出嫁女儿把回娘家带的礼物,直接送到德孝文化苑。

     

        生活中的徳孝故事,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盐湖区委宣传部的同志说:“我们创作的河东说唱《借亲妈》还获得了全国群众文化最高奖项‘群星奖’,中央文明办把我区定为全国‘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剪纸创作基地。”

     

    德政之手育风尚

     

        说起村主任雷茂端,三路里镇沟东村民无不心怀感激。他把自己多年培育出的8个优良品种奉献给村民,实现了槐树当年栽植,当年两季结米,单项人均增收2000多元,村民人均收入有8000多元。面对大家的夸赞,雷茂端说:“德孝文化活动对咱教育很大,古人都能亲民为民,作为基层的干部,更应实实在在给乡亲们多办好事!”

     

        在“德孝日”,机关干部、村官纷纷走进乡村集镇,开展“我为老人做顿饭”等主题活动。王乡垣峪村的薛凤梧,自掏腰包80余万元建起本村的德孝文化苑;上王村新建的德孝文化苑,总投资达120万元……谈及此,区委书记王志峰说,“为了让施德尽孝形成社会一种风尚,我们制定出《德孝文化苑建设章程》,对评选出的十大孝顺媳妇、十大道德模范、百佳孝顺媳妇、百佳道德楷模,本人及子女参加辖区内升学就业都优先考虑。”(本报记者 邢兆远 李建斌 本报通讯员 尚随刚 吕公平)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