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上海10月31日电(记者曹继军、颜维琦)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启动。记者31日从自贸试验区管委会获悉,运行一个月来,各项运行开局良好,制度创新初显成效——投资管理制度落地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效果初显;贸易监管制度试点起步,金融监管制度陆续出台;综合监管制度加快推进,法制保障抓紧完善。据悉,试验区条例已进入起草阶段,争取明年上半年出台实施。
记者了解到,今年国庆长假期间,为满足企业咨询需求,试验区管委会综合服务大厅照常开放,每天接待约800人次的现场咨询。节后,试验区管委会正式办理相关业务,10月8日至10月29日的17个工作日,共接待企业、个人咨询和办理业务36314人次。自贸区门户网站每天访问点击量达到180万次。
步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服务大厅,能直接感受实行工商“一口受理、并联办事、统一发证、信息共享”的高效运作模式。以外资新设备案为例,投资者在4个工作日内就可同步办妥备案证明、营业执照、企业代码和税务登记;外资准入制度改革也带动了内资登记制度的改革,目前内资企业新设时间也同步缩短到4个工作日。
试验区管委会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积极践行“扩大投资领域开放”要求,着力改革创新投资准入制度,着力营造宽松便利的投资环境。截至10月29日,自贸试验区“工商一口受理”办结外资新设企业21家,外资注册资本5.25亿美元,其中,平均每家注册资本2500万美元,是去年平均每家356万美元的7倍。办结内资新设企业213家,内资注册资本27.5亿元,其中,平均每家注册资本近1300万元,是去年平均每户374万元的3.5倍。
对于近期出现的“注册热”,试验区管委会表示,目前仍严格执行2012年修订的《关于规范企业注册地管理的规定》的标准要求:商贸企业注册地为不小于20平方米的独立空间,仓储注册地为不小于30平方米且仓储部位分隔合理。同时,自贸试验区管委会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更加符合自贸试验区产业特点和空间布局的企业注册地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