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产能过剩2亿吨,风力发电产能闲置40%……当前,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都面临着产能过剩的难题。化解产能过剩,代价之一是损失经济增长速度。稳定经济增长和化解产能过剩,一对矛盾碰头,难题如何破解?本报记者就此专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
记者:您认为,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有多大?
姚景源:从目前的经济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经济虽然面临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但依然做到了稳中有进。
一是中国经济保持在合理的预期的增长空间,上半年GDP增长7.6%。上半年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放到整个世界经济中去看,还是一个很快的速度。二是从物价看,目前,南非、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国的通胀率都在5%至9%之间。而上半年中国CPI是2.4%,低于预期目标1.1个百分点。三是上半年新增就业725万,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1万,完成了全年目标的80%,就业取得稳定局面。
但同时也要看到,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复苏缓慢,需求不足;中国经济从过去两位数的增长回归到正常的增长区间,必须直面经济的下行压力。
记者:人们普遍认为,中国正在经历第三轮产能过剩。产能过剩现状折射出怎样的深层问题?
姚景源:中国经济深层次的问题还是结构问题。我国现在一年消耗的能源占世界年消耗能源的20%以上,但国内生产总值占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10%高一点。我们这种高能耗、高物耗造成高污染使我们越来越受到资源与环境的约束。调整好结构才能解决中国经济面临的错综复杂的问题。过去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大量的物质资源投入,现在,要转到依赖技术进步和创新上来。
记者:化解产能过剩,就要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结构,但显然增长速度要付出代价,化解产能过剩有何良方?
姚景源:对于现在的产能过剩,首先要通过技术进步提升一批;二是要兼并重组一批;三是要下决心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四是要走出去,向国际上转移一批。
合理的投资增长,就是投资应当将稳增长、调结构和惠民生三者有机结合的投资,并且不形成新的产能过剩。如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棚户区改造,一方面是投资,起到稳增长的作用,同时又能吸纳就业,众多中低收入的群众通过棚户区改造,改善了居住条件,搬迁到新居后,还会更换家电等生活耐用品,又会扩大消费。
同样,改善需求也是这样,如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在“十二五”后三年,信息消费每年要提高20%,信息消费的扩大不仅带来消费结构的优化,还会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是将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和促改革有机结合的措施。
下半年的经济工作中,在宏观政策要稳、微观经济要活的前题下,很重要的就是找到既能稳增长,又能利于调结构的招法、策略和政策。(本报记者 张 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