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文字记载,中国即注重以文化来熏修人的廉洁意识。以廉政治国平天下,是贯穿整个中华文明的一条文脉。
《周易》载:“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意思是说不做善事就不能成为一个声誉卓著的人,不干坏事就不会成为毁灭自己的人。
唐代书法名家虞世南主撰的《北堂书钞》卷三十八“政术部”“廉洁”条,下列一连串词语和故事来描述和表达“廉”之诸多含义:“以廉为本,以清为基;不贪为宝,不利为利;在朝清廉,在职公廉;廉洁奉公,廉洁下士。”把“廉”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基本做法、社会影响等,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宋朝李穆等撰《太平御览》“人事部”有“清廉”两卷,开篇明义:“清,青也,去浊远秽,色如青也;廉,敛也,自检敛也。”清如碧空万里,廉需自我收敛。换句话说,自我收敛,才可仰对青天。
倡导廉洁、完善修养、健全人格,这样的文献在中国古代史籍里汗牛充栋。《中华廉箴》辑录历代廉洁箴言,始于夏商周,止于明清。从做人、处事到为官,从目的、效果到危害,满纸忠告,称得上苦口婆心。本书始于箴言,亦止于箴言,虽足资借鉴,却无法也无从提出或解决廉洁奉公的制度建设、人性改造等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更宽广的视野,要向更有实践操作经验的现实去借鉴,去总结。这册小书,并不只有文化价值或历史意义。接受忠告,铭记忠告,并将其内化于心,见诸于行,将给自己一个坦坦荡荡的和谐人生。
《中华廉箴》 赵志刚 刘 宁 编 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