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传统节日历来为农民所重视。随着中国逐渐步入现代化社会,一些节日也在不断翻新,不少“洋节”像情人节、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也走进了农民生活,在商家炒作下,还衍生出了“中国情人节”“白色情人节”“女生节”等新节日。
“八项规定”实行后,党政机关的奢靡之风缩小了市场。人们感慨,名目繁多的节日带动的各种人情支出却未见减少,连农村也不例外,要是遇上亲戚朋友里有人结婚、生孩子、考学、参军、乔迁等,那就真是“穷汉遇上闰腊月,外面天寒心更寒”了。
节日变“劫日”
《礼记·曲礼上》中说:“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尚往来是中国的传统。逢年过节,亲戚朋友间相互问候,伴以表示心意的礼物,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在许多人眼中,现在的礼节在往来送礼中逐渐变了味,原本的“节日”变成了“劫日”。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遇到一位苏南的村干部,他向记者感慨,一到过节,就会有人给村长送礼聊表心意,礼物至少两条名烟、两瓶五粮液级别的名酒。“虽说送礼的本意是表达节日的问候,但是价钱不菲。”这位村干部随即掰着指头给记者算起了账:“两条烟至少要1500元,两瓶酒也差不多1500元,一个人送礼就得3000元,每逢过节都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过节送礼之风盛行,记者走访江苏各地发现,许多原本从事各种烟酒销售的商家门口,都有一个精致的小招牌,上面写着“名烟名酒回收”,有的甚至还回收商场购物卡。
物化的人情消费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古人送礼,不追求礼之轻重,贵在情谊的表达。而现在的情谊,有时却需要人情消费的厚薄来体现。如皋市凤山村唐兰这几天就为参加侄女的婚礼给多少礼金犯了难,原来,在与姊妹们商量的时候,大家准备统一出400元。然而到了侄女家,却发现人情的标准涨了,有些人甚至出到了800元。“出400,没错,那都是商量好的,但是拿不出手呀!”唐兰很矛盾,只得在红包里再添了两张纸币,“农村人平时都出去打工,亲戚间没有事情不聚头,感情好不好,就看礼金多与少了”。人情消费带来了压力,装了面子却空了里子。
在农村,除了节日之外的人情支出名目也越来越多,用来传递真情的“礼”变得越来越庸俗化,铜臭味十足。人情消费,原本是为了表示心意,增进亲友间的感情。但是,过重的人情支出却事与愿违,冲淡了感情,增加了负担。
有调查显示,我国户均人情消费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高达7.9%,农村家庭则达11.4%;53.2%的受访者表示人情消费给自己造成了沉重负担,其中15.6%的人认为负担“很重”。
让人情回归本真
今年4月,在常州武进芙蓉村悄然举办了一场“微婚宴”,新郎新娘是两个低调的年轻人,他们的婚宴只办了两桌,仅请了20多位亲朋好友前来参加,这场与当地传统迥然不同的婚宴颠覆了宴请大肆操办的习俗。新郎的父亲陆先生介绍说,新人办“微婚宴”的初衷,就是想给自己省掉接待的烦恼,也给亲朋减去出份子钱的负担。到婚宴现场的亲友无不交口称赞,而很多未到场的亲朋好友也纷纷打电话、发短信给新人送来祝福。
“类似的婚礼和人际交往方式值得提倡。”淮阴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江应中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随礼金额、档次的不断攀升,不仅物化了人际关系,而且异化了最可贵的人间真情。节日多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反而淡了。礼只是情的媒介,我们应当倡导重情轻礼,勤俭节约,文明交往,恢复朴素纯洁的人际关系。“逢年过节发个贺卡、打个电话或发条短信道声祝福,遇有红白喜事送束鲜花表达情谊,亲戚邻里互相帮助解决生活难题等等,如此‘点到为止’,既不落俗套,又经济实惠,还更情真意切。”
中国自古就有“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的古训,情谊的深浅不能仅仅依靠礼物的厚薄来衡量,在物质生活大为改善的今天,更应该重礼仪、轻礼品,重情感、轻情面,让“人情”回归礼尚往来的本义,让人际关系更加自如纯真、朴素纯洁。(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张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