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18日 星期六

    精彩尽在特色中

    《 光明日报 》( 2013年05月18日   12 版)
    汽车博物馆的“汽车设计”互动竞赛 资料图片

        目前,全国已有1804个公共博物馆免费开放。为了适应免费开放对博物馆的新要求,激发博物馆发展活力、提升业务水平、完善教育服务职能,几年来,各地博物馆不断改进管理、改善服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与探索。博物馆已经不仅仅是古物的收藏所,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圣殿堂,而是以其日益增强的亲和力和感召力,成为越来越多的公众的精神家园。

     

        这3家北京地区的博物馆,与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国家级馆以及各省级大馆比起来,他们只是小馆。然而,“别看我小,我有雄心志气高”,他们以特色取胜,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他们的故事折射的是整个博物馆界不断完善、提升的努力。

     

    做青少年成长的伙伴

     

        今年3月25日,北京汽车博物馆的科普老师汤光磊来到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远洋小学,为孩子们带来了主题为《汽车的模样》的科普课程。汤老师以博物馆的藏品车为例,通过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生动地介绍了汽车造型的发展与变化。同学们不仅了解了早期汽车、现代汽车、未来汽车的外形构造,还积极动脑与老师互动,畅想“会飞的汽车”的模样。第二天,孩子们又化身为“寻宝奇兵”,拿着汽博馆特别设计制作的“寻宝地图”,走进博物馆。他们认真聆听讲解员的讲解,并根据“寻宝地图”上的线索顺利完成了寻宝任务,在快乐游戏中探索了汽车世界的奥秘。

     

        “让学生把走进博物馆作为一种常态的学习方式和休闲方式”是汽博馆开展公众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像“寻宝奇兵欢乐游”这样的活动在这里还很多。作为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汽博馆一直致力于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成为青少年成长的伙伴。通过与学校不断深入开展课程化开发与博物馆资源利用的研究和实践,汽博馆构建了“金字塔”模式的四级资源规划框架,由下到上分为主题参观活动、博物馆现场教学、课程开发及创新人才培养。围绕这一框架及学生群体的差异化需求,策划开发了多层多类针对中小学生的教育项目。

     

        针对初、高中学生的研究性、互动性学习特点,策划了各类博物馆现场教学活动。如,以环保为切入点推出“汽车未来畅想教室”,包括“汽车新能源”、“汽车污染与排放”科普课堂等,通过引导参观、实践体验、专题交流与互动探讨,帮助他们较为深入地了解、学习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知识以及汽车科技不断创新的成果,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环保意识。针对小学生偏向形象思维、喜好动手实践的特点,推出了“童年汽车梦主题教室”,包括“汽车的色彩”、“制作心中的Dream Car”等互动课程,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介绍汽车造型的变化与发展,同时普及风能、太阳能、电能等新能源知识,引导小朋友用绘画和泥塑等方式设计自己的梦想汽车。目前,我们的课程开发方向主要分为科技、文化和生活三类,比较成熟的有《发动机基础》、《汽车的模样》、《车牌背后的故事》、《不同天气下的行车安全》等十余门课程,学校通过电话预约就可以参与。据统计,仅2012年,汽博馆就面向青少年举办各类教育项目近60场,有近4万人参与其中。

     

        博物馆里沉浸式、体验式的学习,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在潜移默化和宽松的氛围中学习与实践,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与培养。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爱上博物馆是汽博馆的追求,我们将继续开拓,让更多的孩子在博物馆受益。(作者:满宝潞 作者单位:北京汽车博物馆)

     

    保持博物馆的活力

     

        不久前,一场别开生面的蒸汽机车模拟驾驶现场演示,让参观中国铁道博物馆的观众大饱眼福。

     

        火车司机:“进站信号!”副司机经瞭望确认后:“进站信号绿灯!”司炉停止往炉膛里添煤,从司机室右侧探出头也确认了信号。——20多米长的蒸汽机车上,三名蒸汽机车组成员一边模拟操作,一边演示列车通过车站时的呼唤应答。他们相互配合,熟练地演示着蒸汽机车运行时各自的分工和工作流程。这3名机车组成员全部由中国铁道博物馆社教工作人员扮演,整个演示有条不紊、高度浓缩。在场观众的表情由最初的惊奇、欣喜,继而转变为回味与陶醉。

     

        利用博物馆文物资源,通过演示或表演的方式,把深奥的科学原理和枯燥的机械知识,进行浅显易懂的诠释和解读,这种方式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喜爱与欢迎。此种形式已经成为中国铁道博物馆适应新形势、立足行业发展、服务大众的常态化教育模式。

     

        中国铁道博物馆是中国铁路唯一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它承担着向社会展示中国铁路发展历史、现代化建设成就的任务,同时是开展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和科学普及教育的重要基地,因而如何创新与丰富社会教育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馆长亲自挂帅,带领社教工作者做足功课:科学知识的储备和积累,科学现象的理解和把握,科学原理的通俗化解读以及科学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目的就一个——使广大观众在铁道博物馆能够得到更好的服务,汲取更多科学知识的养分。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教育、文化和人们的生活面貌都大幅度改变,也就要求博物馆在角色和功能上要有所转变,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对于行业博物馆来说,既要服务于行业自身的发展,又要融入和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求。我们把场馆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丰富了社会教育的资源,优化了教育环境。既满足了铁路行业内的教育需求,又满足了区域社会与公众的教育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把中国铁道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的大课堂。2012年中国铁道博物馆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普教育基地”。

     

        实践证明,我们坚持现代博物馆的教育理念,采用多种传播技术,帮助观众更深入理解文物展品中所蕴含的知识和信息的种种做法,能够有效地保持博物馆旺盛的活力。(作者: 姜冬青  作者单位:中国铁道博物馆)

     

    一手牵业界,一手牵观众

     

        今年4月18日,由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和中国电影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探寻电影之美高峰论坛——国际化装造型论坛”主题论坛,在中国电影博物馆中央圆厅隆重开幕。

     

        该论坛原为“中国电影博物馆青年电影论坛”,是中国电影博物馆每年举办的两大学术活动之一。举办论坛的初衷是想在电影界和观众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助推中国电影人作品的影响和培养电影观众对中国电影的热爱。电影论坛以其浓郁的学术色彩在中国电影界、电影观众和社会各界产生了良好影响和口碑,逐渐成长为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电影文化品牌活动。

     

        论坛自2007年起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六届,来自中国(含香港、台湾、澳门)、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内外电影导演、电影编剧、电影发行人、电影特技特效人、电影音乐人和电影美术人等百余位青年电影精英、电影界前辈和电影管理机构领导莅临论坛演讲,数千位电影从业者、电影文化艺术专业学生、热爱电影的影迷聆听了演讲、大课堂和座谈会,观摩了展览和展映,专家、学者、电影主创和观众进行了热烈互动。在论坛上,青年影人、青年听众是主角,畅所欲言,气氛活跃,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电影特色鲜明。六年间,中国电影博物馆“青年电影论坛”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即:紧扣电影行业主题,关注青年发展前沿,着力分享最新成果,影响观众热爱电影。

     

        中国电影博物馆自2007年2月10日正式对公众开放,一直秉承着”国家级、专业化、公益性、第一流”的建馆方针,以“一手牵业界,一手牵观众”的理念推进为社会服务、为观众服务、为电影人服务。电影论坛就是我们每年举办的200多个活动中的一个。我们力求通过电影专业活动加强与观众、业界的沟通和了解,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在观众中扩大影响。截至今年5月7日,开馆仅6年,观众已达到300万人次、累计会员发展达2万多人。(作者: 岳 峰  作者单位:中国电影博物馆)

     

        5·18国际博物馆日

     

        每年5月18日,为国际博物馆日。这一天世界各地博物馆都将举办各种宣传、纪念活动,庆祝自己的节日,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国际博物馆日”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发起并创立。国际博物馆协会是隶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非政府性国际组织,成立于1946年。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为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并每年为国际博物馆日确定活动主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