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3·15”到了。
今年的“3·15”给广大消费者最大的喜讯,大概莫过于我们终于看到:食品安全不再是“九龙治水”了——结束多头监管,我们有希望吃得放心和安心!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中的一大亮点,是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整合资源,改变分段监管体制,减少职责交叉重复,为食品安全提供体制保障。
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猪肉、塑化剂白酒、福尔马林银鱼、苏丹红咸鸭蛋、明胶老酸奶……这些生涩的化学名词与我们每天享用的食品紧密相连。“通过食品进行化学扫盲”是一句戏言,更揭示监管的缺失。
一个个食品安全事件,一次次刺痛公众的神经,一次次拷问厂商的良知和底线,也一次次打击相关行业的生存。每当发生损害消费者的事件,我们总会问,为什么一个违法行为总在成为行业“潜规则”后才被揭露?为什么消费者会面临投诉无门或投诉“马拉松”的情况?
或许通过一片面包的监管,我们能找到答案:小麦种植归农业部门管,面粉加工过程归质监部门管,符不符合国家标准卫生部门说了算。面包在超市售卖归工商部门管;要是在饭店吃,得找食药监局;要是在小摊上买的,得找城管;要是面包变质过程发生在从工厂去超市的路上,消费者就得自己扛……
监管部门“各说各的话、各唱各的调、好事管坏事推”可望休矣:经过这次机构改革,将推进有关机构和职责整合,向食品药品实行统一监督管理迈出重要一步。
但结束多头监管只是第一步。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不是简单把几个处室归在一起就可以解决的,而是要以“全过程、全链条”监管的新理念,形成政府监管、企业守法诚信、社会监督的系统工程。未来新部门将全面负责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和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的统一监督管理。
食品安全人命关天,可有些人却唯利是图,对于长期形成的“潜规则”和“行业乱象”应从源头治理,食品安全观和诚信观要重新树立。同时,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才能营造好的市场环境,才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作用,建立让生产经营者真正成为食品药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有效机制。只有这样,从源头切实落实监管责任,让违法者头顶法律的利剑,让铤而走险者止步,不断提高食品药品安全质量水平,重新恢复国人对中国食品的信任。(本报记者 张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