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16日 星期三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高校德育岂能简单化?

    作者:鲁延安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16日 16版)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和保证,但目前高校德育的一些简单化的倾向,却成为完成育人根本任务的障碍和不确定因素,应予警惕。

     

    力戒“德育智育化”倾向

     

        德智体美各种教育之间既相互紧密联系,又各有自身独立内容,既不能相互割裂,又不能混为一谈。高校德育中基本理论和德育规范等有许多智育的内容,或者可以通过智育途径让学生掌握。但是这绝不是说德育就是智育,或者用智育的方法和途径就可以实现德育的所有目标。一些高校和教师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建设中,片面强调理论体系的讲授和灌输,出现了智育化的倾向。一本教材、一个课堂、一份教案、一张试卷就是“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全部。

     

        究其原因是教育者割裂了德育和智育的辩证关系,把德育等同于其他专业课等智育课程,只完成知识理论和规范体系的传授,忽视学生思想政治判断能力的提高、道德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忽视了人格的教育和培养。形成了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考笔记,考完扔笔记”,用分数和学分去评定被教育者的受教育效果的局面,失去了德育感染教化的功能。

     

    德育要讲求艺术性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两种途径,二者方法各异,分进合击,共同完成德育的目标和任务,功能不可替代。但在现实操作中,显性德育教育由于其直截了当的“有形”教育,具有鲜明的目的性、主动性和系统性,备受推崇。一些不适宜进行显性教育内容和主题也通过这种方法进行。比如,在一些高校,学生社团越来越像官方组织,实践活动越来越像课堂教学,德育教育越来越像运动等,一些道德情感体验和熏陶等隐性教育内容也以很明确的显性方式表达,既失去了教育的艺术性,又使之形式化、泛化。

     

        隐性德育教育是一种具有间接性、暗示性、渗透性的“无形”教育,是将预定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案,隐藏在为受教育者特意创设一定的社会环境、活动场所和文化氛围,并有意识地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会,使受教育者在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得到心灵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启迪,进而潜移默化地达到教育目的,它追求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浸润式育人效果。“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孟母三迁”的古谚就是中国古代人们借喻隐性教育重要性的典型事例。

     

        高校德育隐性教育平台、素材和方法的使用,有时候比我们直白的、系统的显性德育教育所起的作用可能大得多,二者既不可偏废,更不能相互取代。

     

    德育回归学生主体地位

     

        高校德育在目标性追求和实施过程中,重视“灌输理论”的使用,常常突出和强调教育者目标的达成,强调要将他们培育成自己期望的模样。这种他育的“压服”使受教育者主体的能动性被压制,忽视受教育者主体精神的培养和自育功能的发挥。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在高校德育过程中,学生是受教育者,是内因,学校和老师是教育者,是外因。教育的效果如何,一方面靠外因的重要影响,但更重要的要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学校、老师以及社会的外因通过学生自身这个内因起作用,另一方面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除了学校、老师对其进行的他育,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主体精神的重塑应为重要组成部分。

     

    增强德育全员育人实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学工部门是高校德育工作几支相互联系紧密的专职队伍,这支队伍的建设受到各级主管部门和高校的高度重视,专职化、专业化是加强这支队伍建设的两个重要方向。但在强化这种做法时,在高校一部分教师和部门中形成了高校德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事情、“是辅导员和学工队伍的事情”的偏颇观念;加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之间也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这就形成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和学工队伍之间、专职思政工作队伍教师与其他教师之间在学生德育工作方面“两张皮”的现象,难以形成教育合力。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就要求“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可见,引导教师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观念,努力营造形成专兼结合的德育教育合力的氛围和条件非常重要和必要。如果我们在加强专职培训的同时,对非专业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等分类培训和引导,将更有利于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和合力的形成。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高校德育效果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进程,增强其实效性和针对性,就是在“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就是践行十八大精神的具体实践。

     

        (作者单位:安康学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