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作家加缪在他的哲学散文作品《西绪福斯的神话》中一开篇就阐述到,他认为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即判断人生是否值得经历。2012年2月在法国上映、获第24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艺术贡献奖的美国电影《超脱》,其导演托尼·凯耶显然是加缪的忠实信徒,整部影片以灰暗的基调演绎了加缪的世界观。导演秉承他一贯的纪录片手法,联手奥斯卡历史上最年轻的影帝艾德里安·布洛迪,创作出了这部探讨美国教育灰色地带的作品。
片名“Detachment”,中文译为“超脱”。从一开始,影片就毫不避讳地把亨利放在试图超脱日常人际交往的局外人位置,宛如加缪笔下淡漠寡情的默尔索,代课教师的身份使他不需要与学生和同事建立任何长久的关系,从而避免过度渗入生活,给自己造成情感上的伤害。亨利满足于这种看似“超脱”的人际关系,其实是源自于他痛苦的童年经历:目睹母亲自杀的巨大心理创伤,使得亨利从小男孩时起就不再信赖生命里的重要情感关系,他所选择的“超脱”其实是对于情感伤害的逃避。
而围绕在亨利身边的人物,简直是对加缪的哲学思想“人生是荒诞的”这一核心观念的各种现身说法的大汇集:为了生计沦为街头流莺的妙龄少女、因为身材被家人同学忽略绘画天分的胖女孩、对顽劣学生怒其不争却无计可施的老师、无力改变被劝退命运的校长……甚至唯一有血缘关系,且尚在人间的外祖父也背负着对逝去女儿的愧疚。导演把亨利放在一个局外人的位置,既有着对自身命运的反省,也有着对周围他者命运的旁观与审视。香港作家黄碧云曾写道:“我们陷入到这样一个大笑话里面,没有一个人觉得好笑。”《超脱》里的人物用自身诠释了美国教育制度下,每个人所面临的种种荒诞命运。
目睹自身和周围人的各种无能为力,亨利一开始就陷入到对于命运的深刻悲观中难以自拔,更加深了他逃离生活以避免被伤害的决心,甚至不惜亲手切断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情感联系。但是当荒诞走向最极端的时候,天才胖女孩绝望的自杀惊醒了他的淡漠。
一个年轻生命的消逝让亨利惊觉,纵然充满痛苦荒诞,人生仍旧是值得经历的。企图逃避自身并不能带来幸福,只有投入生活,才是对荒诞命运最有力的反抗。醒悟过来的亨利终于勇敢地面对了他曾经想要“超脱”的重要关系,全身心地投入情感、工作,体悟人生的价值。在影片的结尾,观众们终于看到了亨利对自身荒诞命运的真正的“超脱”。正如影片开篇时导演引用加缪的那句话——“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