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04日 星期五

    文化强市百城行(80)

    渭南:建设秦东文化新高地

    《 光明日报 》( 2013年01月04日   04 版)
    富陶国际陶艺博物馆群
    文化风采 古老的韩城行鼓

        ■渭南市委书记庄长兴:文化,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的有力支撑。

     

        ■渭南市市长徐新荣:加快公共文化建设,让城乡热闹,让群众高兴。

     

        主持人语

     

        渭南,一扇承载了创新与梦想的陕西东大门,一块锐意改革、厚积薄发的文化富集区,丰厚的文化矿藏需要建设新的文化高地。为此,渭南吹响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本期《文化强市百城行》专栏走进陕西渭南。

     

        ——栏目主持人 杨 亮

     

        渭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字圣仓颉创造了第一个汉字,酒圣杜康酿造出了第一杯美酒,渭南的先民吟诵出“中华第一诗”《诗经·关雎》,史圣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撰写出了被誉为“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近年来,该市不断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紧紧围绕建设“国际山水文化旅游城市”的总目标,突出“朝山、拜水、谒圣”等文化内涵,积极构建“南山、东水、西艺、北人文”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向着文化强市建设的征程阔步前行……

     

        渭南市委书记庄长兴指出,要积极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全力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性和多样性文化权益。

     

        公共文化不断提升

     

        近年来,全市围绕“两馆一站一室”建设,先后投入1.5亿元,新建和改建社区文化中心115个、社区文化活动室18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1134个、乡镇文化站149个、县(市、区)文化馆和图书馆各11个。在全国公共文化馆评估中,富平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二级馆,市群众艺术馆、临渭、华县、大荔、澄城等5个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三级馆。2011年,总投资超过15亿元的市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图书馆和文豪国际中心等一批极具城市“地标性”特征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不仅助推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完善了城市服务功能,而且彻底改变了因三门峡库区耽误40多年的落后面貌。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镇镇有文化站(中心),村村有文化活动室,市县乡村“四级”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一元钱,为剧团在山重水复间另辟蹊径,一元钱,让久违的观众又回到剧场欢歌笑语。“一元剧场”演出项目,成功地探索出“政府支持、企业联姻、院团服务、百姓受惠”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打造出一个响当当的公益文化活动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中央、省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国内30多家重要媒体进行了深度报道,极大地提升了渭南文化的影响力和渭南的知名度。同时,中宣部把“一元剧场”的运作模式和成功经验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培训内容,在全国进行推广。目前“一元剧场”演出项目已从演出地域、演出内容和演出团体三个方面,实现了“三个拓展”:一是演出地域由渭南中心城市拓展到全市各个县区和重点乡镇村,逐步实现全覆盖;二是演出内容由秦腔戏曲拓展为民俗文化和综艺演出;三是演出单位由市秦腔剧团拓展到县级8个剧团。仅2012年,市、县两级改制后的8个文艺院团在中心城市和8个县(市、区)“一元剧场”演出高达530场,成为广大市民周末乐享尽享的文化大餐。

     

        文化走、转、改,服务零距离。公共文化服务“四进”零距工程……继“一元剧场”之后,在大力推进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等向全社会免费开放的同时,针对文化场馆位置偏、面积小以及被动等待式服务现状,积极组织市、县两级公益文化服务单位走出场馆,让文化服务走进广场公园、走进城镇社区、走进园区企业、走进乡村场院,创新实施了“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各方参与、三级馆站服务、惠及城乡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四进”零距工程。2012年全市各类文化“四进”惠民演出和辅导培训等活动已达289场。让文化产品和服务队伍走进城乡,让方便、快捷的公益文化惠及百姓。陕西省文化厅已将渭南市公共文化服务“四进”零距工程的经验印发全省推广学习,《中国文化报》头版头条、中央文明网、《华商报》等国内各大报刊、网站均做了深度报道。

     

        今年春节期间,该市与凤凰卫视联合拍摄大型特别节目《正月里·渭南春来早》,组织民间艺人3000余人,历时8天,行程1500余公里,辗转26个场点,节目时长140分钟,在凤凰卫视先后5次播出,在国内和全球华人中引起强烈反响。同时,庆“五一”戏迷网友大联欢演唱会、渭南市首届乡村秦腔自乐班电视大赛、陕西省廉政精品剧目巡演活动渭南分会场演出等多项文化活动竞相展演,引领广大城乡群众创造文化、参与文化、享受文化,提升了全市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在文艺领域,大型秦腔现代剧《关中往事》、电影《清风碑》、广播剧《大学生村官》荣获陕西省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其中《关中往事》参加了第六届中国秦腔艺术节并荣获优秀剧目奖及优秀表演奖、优秀编剧奖等多项大奖,渭南人民广播电台制作的广播剧《老腔晋京》荣获中国广播剧协会专家委员会银奖,广播剧《霸王卸甲》、《老腔晋京》分别荣获陕西省技术质量音乐类和广播剧类一等奖。

     

        文化产业凸显优势

     

        渭南作为关天战略门户、生态田园新城、东西合作高地、现代农业基地和国际旅游胜地,不断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用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在旅游中彰显文化特色。

     

        今年5月18日至21日,在第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渭南推介76个文化产业项目中,8个项目现场成功签约,签约金额达21亿多元,现场销售和预售各类产品约600万元,彰显了渭南文化旅游强大的吸引力。

     

        渭南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地上地下的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都比较丰富,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以华山、渭河为标志的华渭文化,以司马迁祠墓、仓颉庙、唐“三皇”帝陵为标志的遗址文化,以“四圣”、“三贤”、杨虎城旧居、习仲勋陵园为标志的人文文化,以12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13个地方戏曲剧种、多种民间技艺为标志的民俗文化和以渭华起义、智取华山为标志的红色革命文化,形成了渭南独有的地域文化旅游资源,成为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强劲支撑。

     

        近年来,随着全方位开放态势的形成,渭南的文化优势将逐步与政策、地缘优势一起,成为地区竞争力的关键和重要指标。市委、市政府准确定位、科学把握,制定出了“南山、东水、西艺、北人文”的文化产业发展大格局,以“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为统揽,积极开发建设“朝山祭祖”、“拜水溯源”、“寻根谒圣”系列文化旅游项目,构建起新的内涵更加丰富的精品文化旅游线路。目前,以西岳华山为依托、总投资300亿元的华山国际文化旅游产业项目以及以韩城古城和司马迁祠墓为依托、总投资60亿元的“风追司马、史记韩城”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相继落地开工建设。

     

        该市出台的《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决定》和《渭南市支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政策》不仅进一步明确了“产业规模突破、重点项目引领、大型企业支撑”的基本思路和“华夏之根、文化之源、河山圣地、人文渭南”的发展定位,而且还细化明晰了进一步支持改造提升文化旅游、文娱演出、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传统文化产业的具体政策。市政府以每年3000万元的文化发展资金实行以奖代补,引导社会资本通过各种方式投资文化产业。

     

        目前,华州皮影、富平陶艺、潼关古城、澄城尧头窑遗址、华山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展示园等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方兴未艾,已初步形成对外有影响、对内能拉动、市场份额高、能彰显渭南文化实力和满足社会需求的文化产业集群。

     

        (本报记者 杨永林 张哲浩)

     

        专家点评

     

        原国家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著名文化学者 郑欣淼

     

        渭南这块沃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近年来,渭南乘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劲东风,站在历史的高度,着力推进“文化渭南”建设,致力于把渭南打造成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影响秦晋豫金三角、领先关天经济区的文化集聚区,体现了世界的视角、理性的思维、创新的思路。

     

        专栏编辑 杨 亮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