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2月14日 星期五

    新 译

    还有什么比柏油路更环保?

    (美) 爱德华·格莱泽 刘润泉 译 《 光明日报 》( 2012年12月14日   15 版)

        编者的话

     

        本期选摘的两篇文章主题都关乎环保。怀抱“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最美好的希望”这一信念,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格莱泽在其新著《城市的胜利》中质疑了一种流行的观点:城市有害于环境。当梭罗的名著《瓦尔登湖》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向往田园隐逸之时,格莱泽却呼吁:“如果你真心热爱自然,就远离瓦尔登湖,到拥挤的市中心去定居。”通过列举一系列事实和数据,作者试图向读者证明:还有什么比柏油路更环保?

     

        作为欧洲重要的知识分子和小说家,翁贝托·埃科在《矮人星上的矮人》中,以类似童话诗的文体,抒写环保寓言。通过一个外星球上的矮人们的视角来观看地球,以他者“陌生化”的眼光发现了地球人对于环境的破坏,是这个故事的核心。一如评论家所言,“好童话是孩子讲给大人听的”,埃科的童话发人深省。

     

        梭罗的故事和我的故事谁更可信

     

        梭罗的《瓦尔登湖》是那些影响力似乎在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增强的极为少见的图书之一。当他在世的时候,他的记载了两年与世隔绝生活的日记很少有人关注,但在20世纪时却成了全球畅销书,读者达数百万,并被全球具有环保意识的中学教师用于教育孩子们。

     

        梭罗喜欢森林,但他也是城市知识链条的一个组成部分。他曾经在19世纪初哈佛大学的知识温室里接受教育。更为重要的是,他是爱默生所组织的超验主义者沙龙的成员,但他大加赞美的是农村孤立的优点,而非城市互动的优点。《瓦尔登湖》用富有感染力的说辞宣扬了离群索居的种种好处。由于梭罗和他的追随者很少看到城市的好处,因此,他们对《康科德自由人》向“去乡村休闲度假”这一观念所发出的警告也很少产生共鸣。

     

        梭罗在森林里漫步对他自己心灵的影响远远大于对森林本身的影响。我搬到郊区的后果是:除了伤害环境之外一无所获。我已经从一个相对节俭的城市能源的使用者变成了碳排放大户。我在城市里居住的面积不大的房子可以很容易地提高温度,而我在新英格兰地区居住的通风良好的房子整个冬天需要消耗数百加仑的燃料油。我为减少能源的消耗作出了适当的努力,导致我的母亲指责我想冻坏自己的孩子们。我把它称之为“陶冶性情”。由于照明、空调和家庭电器的使用,我的电费支出已经增加了两倍。当然,与大多数不住在城市里的美国人一样,我也依赖上了汽车;每去一次大型的食品杂货店,我都要消耗一加仑左右的汽油。对于在大学毕业之前没有学会开车的、出生在城市里的人来说,这真是非常可笑。

     

        像梭罗的故事一样,我的故事证明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城市生活远比绿草如茵的生活更加有利于环境。居住在一片森林里,看起来似乎是一种很好的证明某人非常喜欢大自然的方式,但居住在水泥丛林里实际上更有利于生态环境。我们人类是一个毁灭性的物种,甚至在我们并未试图那样做的时候,就像梭罗一样。我们燃烧森林和石油,不可避免地损害了周围的环境。如果你真的热爱大自然,请远离它。

     

        在20世纪70年代,简·雅各布斯提出,通过集中居住在高楼里并步行上班的方式,我们可以把自己对环境造成的损害最小化。大卫·欧文在他的《绿色都市》一书中也雄辩地提出了这一观点。当我们坚持生活在绿色草坪的包围中时,我们就把自己对环境造成的损害最大化了。低密度不可避免地意味着更多的旅行,而旅行是需要消耗能源的。尽管比较大的生活空间确实有它的好处,但大型的郊区住宅也会消耗更多的能源。

     

        任何认为“全球变暖是一种现实危险”的人都应该把“在城市里集中居住”作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再过50年,中国和印度将不再是贫穷的农业国家。与之前的美国和欧洲国家一样,它们也将实现由农村生活方式到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如果中国和印度的数十亿人口坚持生活在绿草如茵的郊区、坚持郊区所需要的大型住宅和汽车,那么全球的碳排放将会急剧地增加。有些环保主义者似乎希望这些国家的人口一直留在农村。感谢上帝,这不是一个现实的选择。留在农村意味着贫穷以及相伴而来的诅咒。关键问题是:随着亚洲的不断发展,它将会变成一个郊区驾车者的大陆还是城市公共交通工具使用者的大陆?

     

        环保主义者可能会竭力证明:生活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更加绿色。但要想做到这一点,他们就必须放弃自己对混凝土的反感。今天,生态友好的家庭都在用苏斯博士的童话故事《罗拉克斯》来教育他们的孩子,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座冷漠无情的城市摧毁了曾经非常漂亮的城市风景。真正的环保主义者应该把这本书扔进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垃圾箱里,并谴责罗拉克斯的谬论——城市是对环境有害的。就走向更加绿色的未来而言,高层建筑的倡导者是比亨利·戴维·梭罗更好的导游,如威廉·勒巴隆·詹尼和A. E. 勒夫考特。

     

        最大的战役:印度和中国的绿色化

     

        美国和欧洲的高密度建筑将会减少碳排放,但今后几年中最为重要的城市发展战役将在印度和中国打响。

     

        印度和中国正在迅速地发生变化,它们拥有比美国多得多的人口。如果印度和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达到了美国的水平,即使它们的人口保持在现有的水平上,全球的碳消耗也将增长139%。支持在美国进行更高密度的开发带给环境的最大好处可能是:有助于说服中国和印度向高空而非向四周发展。

     

        现在,美国是位居全球第二的碳排放大国,美国平均每年每人排放大约20吨的二氧化碳。同样大量驾车出行的加拿大人的人均排放量与美国人相差无几。西欧则要绿色得多。英国人每年每人排放的二氧化碳略低于10吨,意大利的人均年排放量为8吨左右,大量使用核能的法国人每年每人大约排放7吨二氧化碳。

     

        中国每人每年大约排放5吨二氧化碳,印度为1吨。如果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美国的水平,这将导致全球每年增加200亿吨碳排放,并使全球的碳排放总量增加69%。但是,如果印度和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维持在与法国的生产总量相当的水平上,全球的排放总量将增加30%左右,这一增量可以设想为抵消了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碳减排总量。因此,我们鼓励这些国家把它们的碳排放总量保持在与比较温和的欧洲基本持平的水平上,而非效仿美国的能源消费和发展模式。这一点至关重要。

     

        今天,中国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于工业。与曾经环绕匹兹堡或曼彻斯特的黑烟一样,它们是一个工业大国正在崛起的副产品。迄今为止,中国的家庭是特别节俭的能源用户。我和马休·卡恩、王睿对中国家庭的碳排放进行了逐个城市的分析,基本类似于我们对美国家庭进行的分析。一个华盛顿地区的典型家庭每年产生43吨二氧化碳,一个典型的北京家庭每年仅产生3.997吨——北京是中国最灰色的地区之一。在我们研究过的60%以上的中国城市中,每个家庭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为2吨或更少一些。大庆是中国的石油之都和最灰色的城市,那里每个家庭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仅相当于圣地亚哥的1/5,而后者是美国最绿色的城市。

     

        中国家庭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于住宅取暖和用电。随着国家的发展,首先遇到的是取暖问题,很久之后才是空调。美国碳排放最多的是炎热而潮湿的地区,而中国碳排放最多的是比较寒冷的地区,因为中国需要取暖,但还不需要制冷。美国家庭的碳排放一半产生在个人交通上,而中国目前只有10%的碳排放来自小汽车。中国的驾车出行和空调制冷相对较少,从而使得目前的碳排放水平较低,但我们很难预计日益增多的中国富裕人口会放弃美国人认为理所当然的奢侈享受。如果说有所不同的话,印度对空调的需求似乎更加强劲。

     

        大约30年以前,中国和印度基本上都属于农业国家。就像所有的贫穷国家一样,它们造成的环境损害很少,因为它们使用的能源很少。然而,在50年的时间里,它们完成了西方国家用了一个世纪才完成的工业化和城市转变。其结果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能源消费的爆炸性增长,如今它们正在推动石油价格的上涨,并且今后可能会导致碳排放的大量增加。

     

        希望中国和印度继续专注于传统的农业可能是非常诱人的,但是,让24亿人口处于永久性的贫困状态绝对不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一个方法。中国和印度过去的农业意味着当地的婴儿死亡率和饥饿。永久性的贫困意味着数十亿人将会受到人类在没有高科技药物的帮助下可能会携带的瘟疫的威胁。

     

        印度和中国的增长模式发出了既令人充满希望又令人焦虑不安的信号。从好的方面来说,这两个国家的大城市人口都非常密集。孟买的人口密度达到了每平方英里5万人以上,大约相当于纽约市的两倍。加尔各答和班加罗尔的人口密度均超过了每平方英里2万人。作为中国大陆发展速度最快、与中国香港隔江相望的城市,深圳的人口密度在每平方英里1.5万人以上。这种人口密度非常适合于公共汽车、火车和电梯,而小汽车的使用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中国的未来意味着人口高度密集的地方因为拥有更好的公共交通和高层的居民楼而显得更加舒适的话,那么世界将会变得更加安全。

     

        但是,警告的信号也出现了。上海和北京分别拥有2000万和1700万人口,这两座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大约相当于纽约的1/10,不足洛杉矶人口密度(大约每平方英里2600人)的一半。在印度和中国,小汽车的使用量正在迅速地增长。2009年,中国的汽车保有量达到了6000万辆,年增长率在30%以上。如果再保持几年30%的增长率,到2020年,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可能会达到5亿辆。与此同时,印度的塔塔集团因为生产出了价格仅为2500美元的汽车而成了头条新闻;如果交通拥堵问题能够得到解决的话,塔塔集团会让10亿印度人全都开上小汽车。10亿的印度驾车者将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

     

        寻求更加明智的环保主义

     

        有一股强烈的与大量消耗能源的美国人有关的虚伪气息,他们正试图说服亚洲人更多地保护环境——我也是其中的一员。一位非常著名的经济学家把这种现象比喻为一个“拥有大量SUV驾车者的国家试图告诉一个拥有大量骑脚踏车者的国家不要使用机动脚踏两用车”。我的令人尴尬的郊区生活方式肯定不是绿色生活方式的样板。在全球变暖的问题上,西方能够赢得任何道义上的权威的唯一方法是首先把自己的事情处理好。只要美国在人均碳排放方面居于发达国家的前列,我们将无法说服中国、印度,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去做除了仿效我们大量消耗能源的生活方式以外的任何事情。

     

        西方还需要采取更加聪明的环保主义方式。在环保主义的第一阶段,当目标只是让人们爱护大自然的时候,指向明确的政策条款还不如提高公众的意识重要。今天,利害关系变得更大了。不论有多大的误导性或反作用,我们都无法签署任何一项土地保护规划。我们需要去关注那些将对气候变化具有重大影响的建议。

     

        聪明的环保主义需要认真考虑不同的环境政策无意之中产生的副作用,并认清那些实际上有害而非有利的副作用。阻止在海湾地区开发新项目的环保人士正阻止在美国最绿色的地区进行开发。当时的建筑保护法律导致了美国更加灰色地区建筑的增加。所谓的环保主义者受到了罗拉克斯谬论的误导。他们反对在靠近城市中心区的地方进行高密度的开发,其目的是保护当地的绿色空间;他们正在确保开发将转移到远郊区,而且人们将更多地驾车出行。

     

        聪明的环保主义需要信奉激励措施。肯·利文斯通的交通拥堵费证明了利用价格杠杆让我们放弃驾车出行的力量。其他城市也可以这样做。

     

        比较富裕的国家还必须鼓励比较贫穷的国家更少地使用能源。如果发达国家能够为发展中国家采用更加节能技术的举动提供补贴,或采取更好的方式为开发新的节能技术并免费转让给发展中国家的举动提供补贴,那些国家也许可以在能源使用适度增长的情况下过上更好的生活。然而,节能不可能是唯一的答案。因为杰文斯的悖论告诉我们,随着引擎和电器变得更加高效,它们也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如果要让未来变得更加绿色,那就必须进一步实现城市化。人口密集的城市提供了一种涉及到更少地驾车出行、需要制冷和取暖的面积更小的房屋的生活方式。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们可以在几乎没有碳排放的情况下驾车出行或在我们的房子里使用空调,但在那一天到来之前,没有什么东西比柏油路更绿色了。

     

        (摘自《城市的胜利》,爱德华·格莱泽著,刘润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