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上午接到电话,得知老章已于前一天辞世。老章走了,一个在新闻事业上辛勤工作了60多年的人,放下了他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和牵挂的这个世界,离去了。
章正续是西南联大的学生,1949年前后曾在上海《文汇报》、《新民报》就职,上世纪50年代末到《光明日报》。我们在文艺部共事近30年,退休之后也常有联系。他这一走,我隐隐觉得离我们而去的,不止是那个我们熟悉的,思发泉涌、佳言如屑、“性忠实而才识有余”的老头儿,他仿佛带走了一种风格,准确地说,是一种老报人的时代风格。
报社现行的体制通常是由部门主任主管业务,但过去报馆的运作方式是以编辑为中心。《光明日报》是老编辑名编辑最多的报纸之一,当年这些老人都是顶梁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报纸的特点和水平。老报人的办报方法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喜欢先议论。议论后来也就成了我们面对急速变化的现实、凝聚智慧、迅速反应、及时决策的方式。我们在议论中形成思想,在议论中明确方向,在议论中产生方法。
在拨乱反正和新时期文学的发展中,像章正续这样的老编辑,通过研究、切磋、议论,在文艺宣传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光明日报》在全国最早评论小说《班主任》和话剧《伤痕》,同时发起了“歌德与缺德”的文艺讨论,组织了关于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等作品的讨论,并且率先发表农村文化体制改革的连篇报道,这些都是在大家共同议论的机制下出台的,而老章的敏锐和热情、开放的思维和丰富的经验,在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记得特别清楚的是老章力主为“朦胧诗”说话,于是在《文学》专刊发表了北大谢冕老师的长篇文章,这在有不少反对意见的当时,不仅需要眼光而且需要勇气。在人们还不把武侠小说看作文学艺术时,老章多次在文艺部讲,应该重视金庸的作品,作者在武侠故事里写的实际上是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老章喜欢议论,也喜欢聊天。我一到他的办公室,他就会拉着我聊天,在看似闲聊中,包含了很多点子和建议,有许多重要策划都是由此而来的。即便是退休在家,只要给他打电话,他一定是跟你讨论问题。思考社会、关注人生、探讨问题,既是他的文人特质,又是他的职业习惯。
他不讲究吃不讲究穿,不看重职位不在乎待遇,甚至不关心自己的身体,而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上,一直到他生命的终点。这样的人,在今天是很难再找到的。他是一个具有反思性智力的人,一个有责任心的、有自我意识的、根据其独特品格观察和思考社会的人。思想,是他清贫淡泊生活的全部,是他一生的尊严和慰藉。当他的思想随着他的生命停止了的时候,他把他那富有思想魅力的风格也一同带走了……
“风入寒松声自古,水归沧海意皆深”。章正续先生安息!
(作者为评论家,本报文艺部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