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

    千村调查是一个有效探索

    作者:上海市教卫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 高德毅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31日 13版)

        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有助于帮助学生从课堂之外的社会中获取丰富知识、了解国情民情、磨炼意志品格、实现知行统一,为创新能力培养奠定坚实基础。上海财经大学的千村调查项目正是一次有效探索,它做到了“三个对接”和“三个推动”。

        第一,对接国家发展需求,推动高校实践育人“社会化”。“三农”问题是我国建设发展的重要问题,千村调查项目实施五年来始终聚焦农村、农民和农业领域的热点问题,全面系统地收集积累了许多珍贵的一手资料,在专家指导下形成的调查报告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有益参考。“进千村、访万户”的现场调研形式让大学生们有机会亲身体验国情、社情和民情,了解和思考社会,迸发投身国家和社会建设的激情与潜能。

        第二,对接高校发展需求,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制度化”。上海财经大学在实践育人制度建设方面有两点很有借鉴意义。一是定位高,将其定性为“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各部门、各学院(系、所)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之举”,举全校之力统筹规划、扎实推进。因此,高校要树立实践育人工作全局观和系统观,加强顶层设计制度,将实践育人纳入学校发展的大局和人才培养的大系统中谋划。二是重保障,即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奖励激励制度,充分肯定学生的实践成果,持续激发学生参与实践项目的热情。

        第三,对接学生发展需求,推动高校实践育人“专业化”。千村调查项目的成功就得益于以服务学生发展需求为核心的制度建设。一是把实践育人项目确定为正式科研项目,二是重视实践育人成果孵化,让同学们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中实现了专业学术知识与社会实践能力“双丰收”。今年年初,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正式印发,高校实践育人与创新人才培养正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未来要进一步发挥“千村调查”项目的品牌标杆效应,主动探索实践育人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新举措。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