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

    师范类毕业生超半数不从教,正常吗?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31日 06版)
    2011年1月27日,安徽省首批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供需双选会召开。王从启/CFP

        近日,某调查机构发布的《大学毕业生从教分析》调查显示,2011届师范类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只有42%选择了教师职业,这一比例似乎出乎人们的意料。那么,42%的比例是否正常?另外58%的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为什么没有从事教师工作?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城市挤不进、农村没人去

     

        冷热不均的尴尬现实

     

        去年7月,尚新从郑州师范学院毕业了。如今,这个24岁的女孩在一家办公家具企业上班,工作很忙,没有周末。“很想当老师,可惜竞争太激烈了。”尚新很无奈,“除了师范生,还有那么多非师范类的同学来竞争!”2011年下半年,她至少参加了郑州地区十几个学校的教师招聘考试,最终也没有如愿以偿。

     

        据她介绍,当年同班的近40名同学中,毕业后真正当上编制内教师的不到四分之一,如果算上代课老师、私立培训机构老师等,勉强接近一半。

     

        有编制的教师职位更是“香饽饽”。10月22日,北京某重点中学在北京大学举办招聘会,尽管要求“应届博士、硕士毕业生”,现场依然人满为患,其中近半数同学均为非师范专业。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朱旭东直言:“供大于求,师范类院校招生数量太多。”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偏远地区教师的稀缺。2009年,国务院、教育部下发相关文件,要求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尽管如此,由于财政、编制等种种原因,许多偏远地区的教师待遇仍然堪忧。

     

        “北京的学校要求有户口,硕士学历,门槛比较高;到农村去的话待遇又太低,不愿意去——这是许多师范类毕业生不得不面对的尴尬现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研究院袁桂林教授指出,“城乡差异太大,国家应该从政策层面提高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教师待遇,缩小地区差异,否则很难吸引优秀毕业生。”

     

        师范教育的转变

     

        学生就业有了更多选择

     

        相对于公众的惊异和不解,对于42%的从教比例,专家却表现得相对淡定。

     

        袁桂林认为:“现在的师范教育基本采取灵活就业、尊重个人的培养方针,特别是在一些综合类师范大学,师范毕业也不是说一定要去当老师,除非是特殊要求,比如‘免费师范生’等。”而在朱旭东看来,这个数据的比例是教师教育发展转型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他说,我国的教师教育正经历着大学化的发展过程。所谓教师教育大学化,也就是没有教育学院的大学要建立教育学院,而有教育学院的大学必须在原有教育学院的制度功能上进行转型,确立教育学院的专业学院地位。这就意味着教师教育将从单纯的“实践”教育变为“实践与理论”并重,尤其是在研究生阶段,甚至更为重视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

     

        在国内某重点师范大学就读的程园就感受到了师范教育的悄然转变。本科时有一些教学实践类课程,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更强调学习中文专业知识,这样的培养方式让程园的同学们具备了选择非教师职业的机会。即将硕士毕业的程园还是比较希望成为一名教师,不过她的许多同学已经把目光投向了更为宽泛的领域,公务员、事业单位、媒体等,在他们看来都是不错的选择。

     

        按照朱旭东的观点,这样的转变是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美国等西方国家都已经实现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转型。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师范类毕业生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差别并不大,如同新闻专业的学生可以从事“泛媒体”工作,法学院的学生毕业不一定当律师,师范类毕业生也会面临越来越多样化的选择。

     

        朱旭东的同事赵萍博士从另一种转型的角度分析了这一现象:“现在是从封闭的师范教育体系转型到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从教师培养机构来看,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都在培养教师,每年从综合性大学毕业补充到教师队伍中的新教师数量不少;同样,师范大学也开设很多非师范专业,培养大量的非师范生。从保障教师队伍质量的角度来看,教师培养的规模要适当地大于岗位需求,保证这个行业有一定竞争性,如果培养的人都能轻轻松松当老师,就失去了竞争上岗的意义,也不利于激励师范生和教师努力进取。从行业外部来看,客观地说,教师职业的竞争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薪资待遇、社会声望和职业压力等方面与其他一些职业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学生选择别的工作也可以理解。”

     

        (本报通讯员 杨丽娟 本报记者 靳晓燕)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