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26日 星期五

    迎接十八大“走转改”大型系列报道·走基层 看十年(28)

    “武汉光谷”走向世界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26日 01版)

        奇迹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这是记者最近在湖北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采访时不由得发出的赞叹。

     

        一根细如发丝的光纤,可以满足5亿人同时通话;一个指甲盖大小的显示芯片,可以覆盖全系尺寸的显示屏;万瓦激光器,一块1米长4厘米厚的钢板,30秒就被切开;一套“清洁煤”系统,让烧煤也能二氧化碳零排放;植入小小的一块系统,无需铺设新光纤,能让光纤网络10倍升级……

     

        这就是“东湖高新区”,但这里的人们更愿意称它为“中国光谷”。

     

        “在家门口与世界对话”

     

        光谷的源头,要追溯到1976年。武汉邮科院拉出我国第一根光纤,从此“光”就成了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品牌和骄傲。

     

        这里有中国最大的光纤光缆、光电器件生产基地,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这里的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全球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6%,国际市场占有率25%,激光产品在全球产业分工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在其他高科技行业还处在追赶世界水平的时候,光谷的光电子产业已经拥有了与世界“对话”的能力。

     

        “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我们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和世界第一。”武汉邮科院副院长余少华骄傲地告诉记者。从一个科研院所,发展为中国知名的信息通信领域产品和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进而成为全球唯一集光电器件、光纤光缆、光通信系统和网络于一体的通信高技术企业。如今,光通信方面的国家科技奖几乎有一半以上在邮科院,国家标准一半以上由邮科院牵头制定,甚至连国际标准的制定邮科院都拥有话语权。

     

        “武汉光谷”的品牌,站在了国际竞争的前沿。11月2日,一年一度的国际光电子博览会将在光谷开幕,届时光电子行业的国际顶尖专家、学者和来自全球的知名企业齐聚光谷,在这里聆听最权威的演讲、探讨最热门的议题、展示最新的技术。东湖高新管委会副主任孙茜雯说:“我们在家门口与世界对话,与科技前沿共舞。”

     

        “在这里,很幸福”

     

        “在这里,很幸福!”全球激光行业领军人闫大鹏说,选择在光谷创业,是因为这里人才引进氛围好。

     

        在光谷,只要你的技术成果好,就算只是一间小公司,也能申请到国家资金、国家项目,以及东湖高新区专设的人才专项资金支持。

     

        2009年,东湖高新区开始进行“人才特区”建设,同年启动了“3551人才计划”,即用3年时间,重点围绕光电等5大产业,引进和培养50名左右科技领军人才、1000名左右高层次人才。3年时间过去,东湖高新区共引进海内外1000多个团队、3500多名高层次人才,其中包括119名“千人计划”人才,66名产业领军人才和143位高校产学研一体人才。在高新区工作的博士总数达4294人。10000多名各类人才在东湖高新区创新创业,创办企业1900多家。

     

        今年8月,湖北武汉市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10条新政正式出台,市长唐良智形象地称之为“黄金10条”。10条新政,条条都是“真金白银”,包括教授可留岗创业等,充分释放了在汉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为其提供更多自由空间、解决后顾之忧。

     

        创新的人才机制让光谷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创造力。从美国归来的虹拓公司董事长曹祥东博士轻松地对记者说:“我们公司在这里要做的是一种颠覆性创新。”2011年,光谷专利授权量5076件,今年上半年已经达到了3019件。

     

        孙茜雯说,从“骑自行车来,开小轿车走”,到“一家企业上市,一批千万富翁”,光谷梦在不断升级。

     

        打造享誉世界的“光谷”

     

        “我们不止是‘武汉光谷’、‘中国光谷’,我们还要打造享誉世界的‘光谷’。”对光谷的未来,东湖高新管委会党工委书记马旭明很有信心。

     

        今年是光谷建设10周年。从最早的24平方公里到现在的518平方公里;从起先的光电子产业一家独大,到如今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能源环保、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机电一体化和高科技农业竞相发展;从“东湖智力密集小区”到现在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独特不可复制的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优势,使得光谷成为中部地区科技引擎的代表,成为武汉与全国乃至世界对接的强力资本。“光谷的发展历程,就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的完美体现。”武汉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袁堃感慨地说。

     

        2011年,光谷的工业生产总值为2898亿元。今年1月至9月,光谷已完成工业总产值2681亿元。“我们计划到2015年总收入突破10000亿元;至2020年,总收入将达30000亿元。”孙茜雯告诉记者,未来十年,光谷将成为武汉、湖北乃至整个华中地区的经济增长极。

     

        本报记者 沈卫星 夏 静 吴晓杰 光明网记者 张 晶

     

        (更多报道详见9版“迎接十八大特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