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话剧《立秋》尾声吗?小孙子问爷爷节气的更迭,男主角最后意味深长地说了两个字:“立春。”
如今,创排《立秋》的山西省话剧院,真的把《立春》排了出来。这几天,结束了在山西榆次文化艺术中心晋京前的汇报演出后,应文化部之邀,话剧《立春》进京参加“2012年全国优秀剧目展演”活动。
《立春》与《立秋》的文化接力
根据晋商故事创作的话剧《立秋》,凭借其厚重的底蕴、精湛的呈现,一经上演便好评不断,在八年内连续演出640场,被赞誉为“新世纪中国话剧的里程碑”。
《立秋》重振了山西省话剧院昔日的辉煌。作为文化部的精品保留剧目和山西省文化界的品牌,《立秋》的感人故事还要说下去,正应了这部戏中的一句台词——“我们不能总是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演员们不能演一辈子《立秋》。
《立秋》之后怎么办?
拿出一部新的作品来锻炼队伍、培养演员、集聚人心是剧院领导班子多年的心愿。为了这部新作,从山西省委宣传部、文化厅、演艺集团直至剧院领导,投入了大量精力和心血:从2010年开始,《立春》的第一稿剧本(原名《塞上家园》)就开始在山西省文化厅、中国剧协等单位反复向专家征求意见;其后,剧本九易其稿,2011年底剧院号召全体演员参与角色竞聘,随后进入了排练;两个月的排练,大家拧成一股绳,不怕苦、不怕累,认真塑造每一个角色。上级领导从各方面给予了支持并现场指导,直至2012年元月,《立春》“立”上舞台。
《立春》首演,好评如潮。如何让这部好剧走向市场,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成为摆在新一届领导班子面前的一大课题。
《立春》的创作过程与《立秋》里的故事有几分相像,创业与守成之间,只有创业能够让事业继续发展下去;《立春》的里里外外又似乎是山西省话剧院自己的故事,它凝结着剧院两代掌舵人对剧院发展的热忱与希冀,从《立秋》到《立春》,是一个文化理想接力的故事。
《立春》呈现浓郁晋北风情
《立春》以右玉县恶劣的自然环境为背景,以余晓兰等植树造林模范为原型,从小人物身上反映大事件。他们爱国爱家,面对肆虐的风沙,坚持植树几十年,面对天灾人祸,始终不抛弃不放弃,勇敢向前。全剧凸显了党和群众的血肉相连,政府和百姓的患难与共,谱写出一曲战天斗地的英雄赞歌。
话剧《立春》主创阵容强大,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导演查明哲担任导演,舞美设计师罗江涛、灯光设计邢辛、作曲王晓刚、服装设计汪又绚、形体指导张平等活跃在国内话剧舞台上的顶尖人才组成了《立春》的主创队伍。
《立春》中黄沙洼的人们就像那里活下来的一棵棵杨树,执著地扎根,顽强地生长。该剧中使用了不少山西民歌,右玉道情、雁北耍孩儿等戏曲元素的加入使得《立春》中的音乐具有愈加浓郁的山西风味。
迎接文化的又一个春天
在《立春》的开排仪式上,查明哲笑言:山西省话剧院是一支能战斗的队伍,是战斗机里的轰炸机。促使他和山西省话剧院第二次合作的,不只是《立秋》结下的缘分,不只是《立秋》结尾的呼唤,更是对山西省话剧院这样一个优秀团队的认可。
山西省话剧院把《立春》作为《立秋》之后又一部大戏,为了保证演出水准,动员全院老中青三代参与角色竞聘,安排ABC三组角色同时排练。该剧时跨三十年,又加入了不少民歌和形体场面,为了把最好的舞台效果呈现出来,演员们每天要进行一个多小时的形体训练。无论是年过六旬的老演员还是首次登上话剧舞台的年轻人,每天早上八点半都冒着严寒赶到剧院,接受形体老师的指导。
2012年1月8日晚,话剧《立春》首演。查明哲说过,“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立春》,不管是顺当的时候,还是恓惶的时候。”从《立春》与观众见面的那一刻起,这个关于春天的故事就开始在广大观众的心中扎根、蔓延,传递着坚守的价值与理想的希望。
八年来,一部《立秋》走遍大江南北,遍地播撒了诚信的种子;而今《立秋》仍在继续,《立春》激情上演,这将是一场文化的接力。(本报记者 苏丽萍 李建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