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展现十六大以来各地各领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本报从9月12日起派出多路记者,深入基层,走进群众,采用“篇版联动”形式,在一版推出“走基层·看十年”专栏,在“迎接十八大特刊”中推出“走基层”专版,陆续刊出《这是当代中国的速度——曹妃甸前进中的“红”“绿”“蓝”》《太阳照亮“莫地沟”》《共谱教育公平之歌》《景德镇:千年窑火今更红》《永川职教新跨越》等近20块专版和50余篇(幅)稿件、图片。这种新颖的报道形式和活泼生动的写作风格,赢得了读者的好评与业界肯定。本刊特邀请参加本次报道的本报驻宁夏记者站站长庄电一和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唐绪军研究员撰写专稿,同时刊出河北曹妃甸读者的来信,对这种“篇版联动”的新闻操作样式作一次集中回顾、点评,敬请读者关注。
9月12日起《光明日报》推出了迎接十八大“走转改”大型系列报道——“走基层·看十年”,迄今已经刊出了近20期。
从内容上来看,这组大型系列报道均来自基层第一线,有反映“当代中国速度”的《沧海桑田曹妃甸》,有反映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服务西部的《触摸科大的精神家园》,有反映抚顺市棚户区改造成就的《今非昔比“莫地沟”》,有反映安徽阜阳农民工“凤还巢”的《回家乡,撑起的是脊梁》,有反映宁波市公共文化建设新举措的《看得见摸得着》,有反映江苏省缩小南北差距的《“帮扶”让苏南苏北共赢》……无论是大视野还是小视角,前后对照,勾勒出了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现实生活图景的鲜明变化,散发着改革发展所带来的勃勃生机。无疑,这是《光明日报》深入践行“走转改”取得的又一成果。
在新闻界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不仅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激发传统媒体创造力、顺应传播新格局新要求的内在需要。从逻辑上来说,“走”是前提,“转”是过程,“改”是结果;“走”、“转”的目的是为了“改”,而这个“改”除了内容上要与以往有所不同外,在形式上也应该有所突破,推陈出新。《光明日报》这一组大型系列报道,内容上的鲜活与清新自不必说,形式上也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创造,我把它概括为“三个联动”。
首先是“篇版联动”。这一组大型系列报道,每一期都由一个单篇报道和一个专版组合构成。单篇报道起到了总括或概说的作用,专版组合则通过各种体裁的搭配,多侧面多角度地呈现所报道的对象,从而使得所报道的对象更为丰满、更为立体化、更富有质感。单篇报道安排在头版显著位置,起到了引领和导航的作用,通过“更多报道详见X版‘迎接十八大特刊’”的提示与专版组合相勾连。这有点互联网站超链接的味道,时代感很强。
其次是“事理联动”。系列报道的专版由两大块组成,一块是“话发展说变化”,另一块是“专家点评”。前者是记者的采访,主要陈述的是事实;后者是专家的评论,主要阐明的是道理。事理联动,才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值得称道的是,“专家点评”所邀请的专家都是对所报道领域有深入研究的专业学者,因此所作点评往往能一语中的,发人深省。
再次是“话说联动”。专版的“话发展说变化”板块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采访手记”,另一部分是三四个“场景再现”。前者是记者采访后的感想,直抒胸臆,是谓“话”;后者是记者现场的采访,呈现事实,是谓“说”。新闻报道向来要求记者把事实和观点分开来,事实要尽可能客观地呈现,观点一定要明确地表达。运用“采访手记”和“场景再现”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达至这一要求,体现出了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
总之,《光明日报》这一组大型系列报道在形式上的创新值得研究,值得推广。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