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06日 星期六

    艺坛杂议

    从《营盘镇警事》看公安题材的进步

    李 舫 《 光明日报 》( 2012年10月06日   03 版)

        仅仅在一年以前,我们谈论电视剧创作时,还在为它的缺乏原创、丧失品质、叙事浮躁、市场低迷、急功近利、收视不佳等等状况扼腕叹息,而短短一年以后,我们发现,无论从数量、质量还是创作、生产、销售来考量,电视剧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作品题材日渐丰富、类型日益多样、笔触日渐拓展、观念日益更新,人物性格日趋丰富,人物形象日趋饱满,更加贴近生活、贴近人性,尽管我们还不时看到一些弱智、无聊甚至是庸俗、恶俗的电视剧作品,但是毫无疑问,萎靡不振的境况正在被慷慨高昂的其实替代,复苏之态正在转为井喷之势。

        目前,电视剧产业蓬勃成长,进入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投资主体日益多元,社会投资活跃,全国国企、民企以及混合所有制制片发行单位超过3400家,是2002年的10倍。电视剧产量大幅提升,质量显著提高,作品类型日益多样化。电视剧对电视台广告收入的贡献率超过50%,占全国电视节目收视份额的三分之一,电视剧产业已成为中国广播影视产业名副其实的支柱和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一极”。

        在电视剧的集体复苏中,公安题材电视剧不可或缺。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一部公安题材电视剧《便衣警察》,堪称中国公安题材电视剧的滥觞。这部电视剧描绘了人性的复苏和良知的残存,播出时万人空巷,主题歌流传至今。从那时起,公安题材作为电视剧最大消费群市场类型片被传承下来,这种压抑之后的爆发、隐匿背后的需求,成为受众青睐公安题材电视剧最大的内因,也成为推动公安题材电视剧创作和市场成熟的最大动力。自《便衣警察》之后,公安题材电视剧一直稳步发展,但是主题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发生变化。我们记忆深刻的有:《危情24小时》、《中国维和警察》、《刑警本色》、《使命——沉默》、《一针见血》……在这些剧作中,我们不难发现,警察的形象,在受众的心目中,始终是与英雄的形象重合的。中国神话叙事体系中素来有英雄崇拜的传统,《三略》记载:“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汉代王粲也曾说到:“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三国演义》也曾写道:“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

        在这种意义上,回到近期在央视热播的《营盘镇警事》这部电视剧,我认为其最大的、也是最难得的特色,就是它的平民视角,讲述老百姓的故事,反映老百姓的生活,表达老百姓的愿望,贴近大地、贴近日常去关注百姓的情感、关注百姓情怀,渲染世俗情绪、揭示大众心理,契合了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的心理期待。第31集中有一个场景,分局成立,新大楼揭牌,范党育因为忘记带发言稿回去取,孙指导员看见范党育放在椅子上的记事本,念了其中一天的事情的片段,他说,作为一个派出所的所长,他每天的事情、每天的工作就是这样,一地鸡毛。

        全剧从一个普通的派出所所长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切入,自始至终坚持平面化叙述方式,描绘了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感的“浮世绘”,与此同时,以诸多跳动的叙事节奏、个性化的人物性格,再现了社会转型期人们躁动不安的内心世界和律动浮华的精神状态,从而展现了在这种躁动不安和律动浮华中,警察作为国家生活最基本的枢纽,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治安大局方面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部电视剧最大的特点就是将这些一地鸡毛的小事写成了宏大叙事。它提示我们,主旋律作品应该怎样写、怎样拍,可以怎样写、怎样拍?不是一定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有波澜壮阔的事件、有血雨腥风的厮杀、有纵横捭阖的力量,在细节处用心、在日常中着力、在朴素中抒情、在式微中传递,秉烛探幽,其实也是一种用力的方式,也是一种成就的方式。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