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最群众化的艺术,也是人们感知社会和人生的“窗口”。有幸参加《雨中的树》首映式,我为影片的主人公——一位叫李林森的组织部长而流泪、而感动。这部第一次以组织部长为主角、第一次打出鸣谢中共中央组织部字幕的影片,的确可以让人有超乎一般的体悟和感化。
李林森的名字中有6个“木”。木即是树,是最寻常不过的植物。将反映他的影片取名“雨中的树”,并在影片中加以旁白,惟妙惟肖地表达需要表达的意境。影片从中国人熟悉的乒乓球推打开始,一幕接一幕,一个故事接一个故事,紧凑而不繁琐,平淡却不单调,庄重并不矫情,比如,买解放鞋和打摩的时的还价、泡方便面、在小饭店就餐、追公共汽车、搭轮船、挤火车,等等,都是许多人再熟悉不过的场景。这些故事,是每一个基层干部群众都会遇到的,也可能是你我昨天或正在做的事情。艺术来源于真实,也高于真实。将这么多真实的、平凡的、亲切的事串连在一起,展现出来的就不再平凡。平凡的人很多,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始终保持平常心。面对生活境况和工作岗位的不断变化,李林森能始终保持着心底的崇高和真诚。这在现代社会难能可贵,也注定了李林森的平凡而卓越。如果每个人都能像李林森那样,在纷繁复杂的诱惑和困难面前保持淡定、从容,这个社会就会涌现更多的先进和优秀,也不会缺少真善美。如果每一位观赏过《雨中的树》的人,都能够更加慎重地面对自己的寻常、珍惜属于自己的平凡,整个社会通向美好未来的坦途就会越走越宽。
共产党人和共产党的干部,首先也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都要为人子女,也会为人父母,为人夫妻,都有七情六欲,都要生老病死。普通人的情感,普通人的职责,普通人的乐趣,每个党的干部都概莫能外、无法超越其外。但当你选择当了党的干部,就是选择了对更大责任的担当,有的时候必须在公与私、个人与集体之间作出“二选一”的抉择;一个优秀的党的干部,必然多多少少要减少与家人团聚的乐趣,压缩本该属于自己的时间和享受,有的时候甚至还要为事业牺牲自己的健康乃至生命。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幕,李林森之前的许多典型都是如此,因此“金灿灿”、“香喷喷”的“干部”二字也是“沉甸甸”的。影片中,当洪水来临时,李林森选择的是冲锋在前;当道路塌方时,李林森二话没说就迎灾而上。在一个乡里,党委书记是“大干部”;在一个县里,组织部长是“大人物”。但李林森在群众心目中的这种“大”,不是因为他的官阶大,而是因为他的胸怀大,因为他心里装满了责任,时刻想着群众;他不把群众当外人,群众也没有把他当外人。
正如李林森说的,人生是一条河。在干部、党员、人才个人成长中,组织部就是一条船、一把渡人的梯子,他会在党的事业需要的时候,把大家送达彼岸、送往高处。但组织部也仅此而已,能走多远、能飞多高、能被组织部渡上几次,那全由干部、党员、人才自己的表现决定。组织部和组织部长需做的是,既要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也要帮助所有需要关心照顾的干部,特别是要避免有缺点但本质尚好的干部走向歧途、滑向深渊;既要坚持原则、不讲情面,尽量让干部用当其时、不受委屈,也要让各类能人有用武之地,让普通党员、群众有归宿感,保持对党的向心力。这首先要公道,对组织部长来说还要有“心不冷”甚至“心软”的情怀。正是对党和党的事业无比忠诚,对党的干部、党员、人才和广大群众充满深情,对组织工作的真诚热爱,李林森才会不顾自己的病情始终没放下手中的工作,为党的事业战斗到不能再战斗的最后一刻。110分的时间,对于一部一般的影片来说已经较长,但对于李林森来说却还是有点短,还是有许多真实而感人的事迹无法展现。这也让影片节奏有点过快,不了解背景的观众可能无法理解所有的镜头。不过,这种留白或者瑕疵,也许是一种更为高明的艺术处理。党和人民的事业永无止境,李林森倒下了,但后来人必定会接续而起。以李林森儿子追寻李林森足迹的视角来串起整个影片,也许就是这种考虑。
李林森,不会是一个常人眼中“称职”的父亲、丈夫、儿子,但他短暂的生命和无数事迹累计而成的光辉已足以让他的儿子、妻子、父母为他自豪。李林森生理上的生命已经定格,但李林森的思想和精神必定不朽。他诠释的不仅是组织部长的风范,也浓缩和展现了当代中共党员干部的形象。感谢尹力、刘恒、王志飞等组成的制作团队,你们的努力,让我们从银幕上看到了李林森的故事,更好地分享了一个共产党员、一名人民公仆、一位组织部长的平凡而卓越的行为、情感和领悟,也倍添了对党的信心、对党员的信赖、对干部的期待。
典型来自身边,所以真实、可信;典型会在你身边,因此只要坚持不懈地履职尽责,人生即使平凡也不会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