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22日 星期三

    萧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充分挖掘七夕的文化内涵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22日 02版)

        本报北京8月21日电(记者王逸吟)在传统的七夕节到来之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社科智讯民俗学家萧放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2006年七夕节就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对它的开发还远远不够,应该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

        萧放指出,七夕节包含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许多期盼,其最早是“乞巧节”,参与者以少女为主,她们会在这一天穿针引线,制作刺绣、女红,祈祷自己心灵手巧。当今社会,人们应进一步挖掘七夕节关于“巧”的文化内涵。“‘巧’有丰富的含义,会种花种草是‘巧’,会弹琴唱歌也是‘巧’,可以利用这方面的元素设立‘巧节’,激发人们对才艺的追求。”

        萧放还说,七夕节的主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今天人们往往只注意到它有关爱情的成分,将其理解为中国的“情人节”,这是生活对民俗的要求,是可以理解的变化。“但与古代相比,现代社会男女之间的交往更加开放、自由,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很多婚姻成了‘快餐’,我国的离婚率越来越高。在这个背景下,我们也可以利用七夕节这个传统节日,将它改造成婚姻伦理日、教育日,对夫妻双方进行婚姻忠诚教育、责任教育。”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