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湖北广播电视台和中视星云文化传媒联合制作的三集电视政论片《支点》,试图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通过多元化的视听语言,把“中部支点”这个抽象的政治和历史命题加以意象化,全片大气磅礴、气势恢宏。该片以整体视角和现代视角系统梳理了湖北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以构建中部支点为主线,将一个奋发图强的湖北全面呈现在人们眼前。
如何紧扣“中部支点”这个时代主题,实现湖北的大发展是历史赋予的重要任务。《支点》共分《鼎足华夏》、《天降大任》、《铁肩担当》三集,在长达150分钟的影片里,“支点”一词不断重复出现,时刻紧扣主题,凸显主旨,显示出电视人对这片土地的深沉热爱。
《鼎足华夏》从六千年文明历程的角度追溯湖北曾经有过的辉煌,曾经的一鸣惊人,曾经的九省通衢……这些都证明湖北始终是顶托华夏文明绚丽图景的中部支点,开篇点题。《天降大任》回溯建国以来湖北的突出成就,曾经的一桥飞架南北,曾经的红色钢城,曾经的高峡出平湖,这些也显示湖北是推进中国现代化的中部支点,拓展论题。《铁肩担当》则着眼于当下,全方位记录肩负中部崛起、国家使命的湖北,大力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两圈一带、一主两副、一红一绿、荆州壮腰、托起中三角,湖北正在奋力打造新时代的中部支点,呼应主题。通过三集纪录片层层深入的论述和阐释,湖北“中部支点”的战略地位得以彰显。
“中部支点”不仅是一个政治命题,也是一个经济命题和文化命题。湖北的支点地位,主要是通过其经济的发展体现出来的,而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则是实现支点地位的重要保障。《支点》从文化的、经济的和政治的三个维度诠释了为什么中部支点这样一个命题会落定湖北、落定武汉。在解析这一抽象命题时,该片选择使用一些具体的意象来加以说明,如“北纬30°线”、“郧县人头骨”、“强盛的楚国”、“汉阳铁厂”、“东方芝加哥”、“武钢高炉出铁”、“武汉长江大桥”、“汉正街”……《支点》运用这些意象,将历史的湖北与现实的湖北联系起来,将“支点”这个抽象的概念加以形象化和具象化,并分别予以说明,从而层层深入阐释“中部支点”的文化积淀和政治内涵。
消费时代的政论片,不仅要重视纪实和思辨,也要突出故事性和可视性。《支点》使用了大量的故事化叙事。如该片一开始,便从湖北籍台湾学者柳长勋描述武汉未来的著作入手,切入“中部支点”,成功破题。此外,《支点》中大量运用各类小故事,如:张之洞、高炉出铁、老铁路李武汉、高铁司机王卫东、大布传人黄珍兰、企业家梁士臣等故事,这不仅起到了吸引观众的作用,而且还产生了调节叙事节奏的功能。
《支点》上下跨越六千多年,在反映某些历史场景时,尝试使用角色扮演、实地拍摄、文献资料、电脑特效、影视剧画面节选等多种手段,尝试还原历史事件的原貌,如对张之洞督鄂18年的“再现”、对辛亥革命的“再现”、对丁达尔木桶实验的“再现”等,情景再现使得该片的视觉语言更加形象、生动、直观,同时也丰富了片子的表现手法。
为了克服政论片观点有余,论据不足的弊病,《支点》纵横捭阖、旁征博引,列举了大量有说服力的实例,如远古郧县人头骨、楚庄王中原问鼎、额尔金伯爵窥探汉口等,从历史—现实的叙事模式展开论述,时间跨度数千年,空间跨越几万里,内容涉及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等领域,叙事宏大。在每个实例之后,该片还穿插了对国内外70多位学者的访谈,访谈数量之多,远超过去的诸多政论片。在这部政论片中,访谈的意义重大,它除了对实例进一步补充说明之外,还对“中部支点”的论题作出进一步阐述,使观点和例证得到了充分的结合,论述有理有据、气势恢宏。有些访谈者还在访谈中采用重述历史的方法,如对七雄时期的楚国的介绍,对汉阳铁厂的介绍等,这也是一种复调叙事,这就突破了传统单一叙事的模式,使得叙事节奏张弛有度、缓急相间。
《支点》的艺术灵光还体现在航拍、特效以及动画的运用方面。其中60小时的航拍,鸟瞰全省、极目楚天、大气磅礴,这也奠定了该片宏大叙事的基调。
动画的使用,也是该片的亮点之一。全片共有40分钟三维动画和特效的使用,使得历史场景情景再现,形象生动、活灵活现,如对古代码头、汉正街的三维动画展现,对“一元多层次”战略的特效图示,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得该片的艺术表现酣畅淋漓,更展现了博大精深的史诗气质。
此外,政论片在包含厚重度的同时,还需要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深远的前瞻性。“中部支点”的命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它不仅是湖北发展的战略目标,而且也是湖北发展的宏观策略。《支点》通过对古代、近代、现代战略支点的全方位解读,论证了作为“点”的武汉,以及作为“面”的湖北,在整个中国政治经济格局中的支点地位,透露出强烈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