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彻底融入到广大群众的社会生活中去。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普遍认知、情感认同,并最终外化成一种社会普遍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这种价值体系才会有生命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创新社区建设完全可以结合起来协同实施。依托社区这个基本平台,通过创新社区机制找到主流意识形态向下沉淀和民间伦理规范向上提升的现实通路。
▲必须千方百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内容渗透到具有实践性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去,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喜闻乐见、鲜活引人的社区教育、社区宣传与社区文化活动等表现手段,推动严肃、深奥的价值理论大众化、普及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为了解决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与民间社会规范的价值对接与共识建构。其中,社区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的生活区域,乃是传播和践行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战场和主阵地。因此,有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与践行,作为当前社区建设创新的核心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在基层社区传播和践行,才会逐步凝练、提升与成型,才会具有生命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深入到社区基层,才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价值认同,才能真正发挥出其价值引领、行为规范和社会凝聚的作用。按照社会心理学和价值哲学原理,价值认同一般要经历理性认知、情感认同和行为自觉三个阶段。其中,理性认知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客观、理性的认识、理解和评价,是价值认同的逻辑起点;情感认同是在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了正面认识后对其产生肯定、喜爱、赞同等心理反应,是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的阶段;行为自觉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自觉践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阶段,这个阶段是对价值认同的外部确证,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与归宿。而无论哪个阶段,都必须在基层社区中通过民众的广泛参与来实现。因此,要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与凝聚力的战略任务,就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彻底融入到广大群众的社会生活中去。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普遍认知、情感认同,并最终外化成一种社会普遍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这种价值体系才会有生命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深入到社区基层,才会在实践中逐渐提升与成型,成为真正的具有普遍性、持久性的价值体系。伟大的理论来源于伟大的实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的双向动态作用过程,它不仅需要执政党和学术界的思想升华和理论概括,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在自觉实践中进行外部确认和进一步凝练提升。只有通过这种自觉的上下互动与基于实践的沟通交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会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和升华,并最终走向成熟。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重构现代社区向心力、凝聚力和归宿感的核心与关键
社区是由居住在一定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理论的创始人F·腾尼斯认为,社区与社会的本质区别就在于,社区是以强烈的情感精神为特征,是一个生死相关、守望相助、患难相惜、有无相通的共同体。他认为,传统社区一般由氏族关系(或称血缘关系)、以共同生活为特征的邻里关系、以意识或精神上的亲近或相同为基础的友谊关系构成。这种以简单社会为基础的、成员间高度熟识并且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信仰和风俗习惯的传统社区其实也是一种理想社区形态。
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躲藏在物与物的关系背后,其特征是基于利益的联系,社会信任缺失,人际关系疏远而淡漠,社区已沦落为单纯意义上的物理居住空间,而非心灵上的公共精神家园。现代社区的结构变迁与精神异化已彻底击垮了社区传统意义上的和谐生活共同体、利益关系共同体和文化维系共同体的本质规定。
社区作为人们最通常的生活空间形式,是社会的最基本组成单位。营造健康和谐的社区氛围是造就健康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面对高度分化的现代社会结构和日趋复杂的社会关系,需要用一种新的机制进行重塑和再造,以重塑现代社区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归属感。而这种机制就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区中的传播、引领、凝练和实践来构建社区精神共同体,也即共同体意识。
社区共同体意识就是社区居民在长期的、稳定的特定地域范围内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社区共同体意识是提升社区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社区居民归宿感的精神纽带,是维护社区和谐稳定的粘合剂,是现代社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灵魂。因此,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沉”社区作为现代社区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如果不抓住这个突破口,社区建设就没有中国特色,就会失去方向。
在社区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从三个层面、三个维度协同推进
基层社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其强大社会功能的落脚点和主阵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人民群众的价值认同和自觉践行中进一步凝练、升华的现实路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现代社区重塑向心力、凝聚力和归宿感的重要精神纽带和粘合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创新社区建设完全可以结合起来协同实施。依托社区这个基本平台,通过创新社区机制找到主流意识形态向下沉淀和民间伦理规范向上提升的现实通路。
基于对价值认同形成三个阶段的认识,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区中渗透、扩散、升华与成型,也需要社区建设在认知共识、情感共识和行为共识三个层次上作出相应努力。这三个层次上的价值共识构建也是完善基层社区组织与管理机制、构建健康和谐社区的必要步骤。同时,一个健康和谐社区应该是人们和谐生活共同体、利益关系共同体和文化维系共同体,三者在创新社区建设中缺一不可。这三个维度上的共同体意识重塑也是促进社区居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广泛认同和自觉践行的基本保障。
首先,通过宣传教育和文化推广等文化手段,重塑文化维系共同体,尽快在创新社区建设中取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共识。文化是社区共同体意识构建的精神纽带和灵魂,而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的深层核心。如果将其与现实的文化发展剥离开来,必然成为空洞抽象的教条,社区居民也就缺乏了去正面认知、了解和评价的兴趣愿望。必须千方百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内容渗透到具有实践性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去,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喜闻乐见、鲜活引人的社区教育、社区宣传与社区文化活动等表现手段,推动严肃、深奥的价值理论大众化、普及化。
其次,通过拓展和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服务模式等经济手段,重塑利益关系共同体,尽快在创新社区建设中取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共识。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真正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认同,不仅需要正确价值认知这个基础条件,而且这种价值体系确实符合广大民众的民生诉求,能够满足人们的利益需求,因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社区要抓紧建立价值需求调研机制,以方便社区工作者充分掌握居民最关心的问题、最不满意的问题、最现实的困难问题、最希望改善的问题,分析他们的利益和需要,调查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期望和要求,以此为起点,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区居民实际需要相结合、与居民思想倾向相结合,实现社区居民价值观念、合理利益与社会生活的相互统一。通过着力改善社区民生问题,以社区居民切身感受到的发展变化来体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确性和合理性,社区居民才会形成情感共识,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者和拥护者。
最后,通过制定联动共建机制、联动凝练机制等制度手段,重塑和谐生活共同体,尽快在创新社区建设中取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共识。邓小平说:“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建设内容要转变为社区居民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共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任务,需要借助制度的保障手段加以强化和确证,需要通过制度的导向作用进行激励与约束。其中,首要任务是建立“政治组织+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联动共建机制,明确社区建设三方主体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组织权责、工作任务和协作方式。另外,还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区实践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利益需求表达与代价协调补偿机制、社区民众民主参与机制、社区道德模范评选与表彰机制等等。只有建立了完善的制度保障与约束制度,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和行为自觉才会更加稳定而持续,才会固化下来而不再出现反复,健康和谐社区才可能得以实现。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