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21日 星期六

    传媒生活

    从《搜索》看网络暴力

    光明网记者 张 薇 《 光明日报 》( 2012年07月21日   06 版)

        陈凯歌近日为观众奉上了一部现实题材电影《搜索》,讲述被查出癌症晚期的都市白领叶蓝秋,因情绪低落在公车上没有为一位老人让座,彻底改写了牵连其中的数人命运,这场“蝴蝶风暴”也引发了人们对人肉搜索及媒体暴力的再思考。

     

        虚拟社会“不可承受之重”  

     

        这部关于网络搜索的电影并不是首部,几年前,《无形杀》是以“铜须门”为背景的第一部反应人肉搜索的电影。而无论是《搜索》还是《无形杀》,其故事在当下的网络时代,无异都具有典型性的意义。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你很快就会知道他的一切;如果你恨他,就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因为那里是地狱……”最早起源于猫扑网的人肉搜索引擎接近于提问回答网站,通过网络社区集合网民的力量,追查某些事情或人物的真相与隐私,并将其细节曝光。

     

        “不求最好,但求最肉。”这是网民们一直以来趋之若鹜的“人肉”最高目标。从2001年的微软陈自瑶事件,到2006年的“女子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功夫少女色情照片事件”,到2007年的“史上最毒后妈”、“流氓外教案”、“华南虎事件”、“很黄很暴力”,再到2008年的“天价理发事件”、“辽宁女张某事件”,2009年的“虐婴女”、“晕机女”、“贾君鹏”……“人肉搜索”已成为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

     

        而伴随2008年王某因婚外情遭人肉搜索的网络暴力第一案的出现,这种虚拟社会里的“不可承受之重”,也标志性地成为了法律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探讨与反思。

     

        个人隐私或成“众矢之的”  

     

        如今,搜索引擎、微博等新兴媒体迅猛发展,互联网给公众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越来越多的人们置身其中,不可避免地接受繁杂的网络信息,受到网络舆论的干预与影响。每个人在生活中不经意的举动,都有可能被媒体捕捉、放大、解读,在街谈巷议的推波助澜中,或成为众矢之的,遭广大网民“鱼肉”与消费。

     

        一方面,在“周老虎”等公共事件中,人肉搜索扮演着积极的角色,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发表言论、伸张正义、监督政府的空间,使网络成为最重要的信息策源地,显示出对公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体现公民在网络时代维护自身权利的正当需求。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媒体的过度炒作,网络的无限放大,网民不知情下的围观渲染,也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舆论暴力,给网络谣言、虚假新闻的滋生提供了平台。不论动机是否合理,人肉搜索所公布的,未必是真实准确的信息,擅自将这些信息在网络上公开,也存在涉及侵犯隐私权、名誉权等法律问题。当私人隐私夹杂着群体无意识的道德快感,往往让参与者陷入真假难辨的模糊境地,做出捕风捉影、辱骂诽谤、误导舆论的行为,最终可能导致整个社会付出代价。

     

        人人都可能成为“叶蓝秋”  

     

        人肉搜索的传播与网络的特性密不可分。北京邮电大学国际学院院长李欲晓表示,由于网络信息本身是碎片化的,网络又具有信息的汇聚效应,使得人们容易形成对某个专题、某个特定人群、某个特定主体相关信息的追踪、报道与传播。

     

        此外,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使网民受到的道德约束感大大减弱,加上媒体炒作中商业利益的存在,人肉搜索的事件容易在不断的情绪渲染中持续发酵。

     

        在《搜索》中,叶蓝秋引爆了媒体的话题炒作,通过记者的追踪和引导,将事件层层剖解。当她在网络上浏览网友“挖”出的详细个人信息及“恶搞PS照”时,谁也没有想到,这场舆论狂潮成为了压倒她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

     

        网络时代,人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叶蓝秋”。近年来人肉搜索事件频发,专家建议,必须依法规范人肉搜索,完善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法规,通过明确人肉搜索的标准、范围及原则,为其画出一条法律警戒线。此外,媒体应进一步强化职业操守和伦理道德,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把关”能力,严格审查与核实程序,把握舆论引导的正确方向。而对于既是人肉搜索事件发起者,也是事件推动者的网民来说,学会辨别信息,不随波逐流,才能在不确定事实真相的情况下,防止情绪走向偏激。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