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又到暑假,又是一批批青春洋溢的大学生们奔赴基层进行社会实践的时候,支教、科普、社会调研……形式丰富多样,激情四处荡漾。近日,华东政法大学的七位出生于大都市的学生,选择去甘肃省会宁县共丰村体验生活。在那里,他们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每天用日记忠实记录着当地的经济、教育、民生的真实镜像。本报编辑部选取他们的几则日记,向读者呈现“90后”大学生对西部的真实感悟。
西部,我们都曾听说,却未见过。
西部,远离我们生活,却又令人憧憬。
西部,同龄的“我们”,又有何种不同的成长轨迹?
走进西部,发现西部,跟随我们的足迹,走进他们的盛夏里,一部大学生实践小队的西部日记,记录下的是青春的足迹。
6月25日晴
从上海到甘肃省会宁县,近50个小时的车程,一路颠簸。听同行的甘肃同学讲,现在的路况好了很多,路宽了,又通了高速,面貌修整一新,运输时间和交通事故都大幅减少。
初到会宁,黄土山堆相连,依势起伏,似与东部一些老城未有不同。辗转到会宁辖区的共丰村,还有两个小时车程。路上醒目标语,多与教育有关。“教育是根本”;“想要有出路,送娃去学校”……质朴的语言,却让人感到教育一词别样的沉重。在很多西部农村,也许唯一能够跳出去的希望就是读好书,然后考出去,不管这条路有多么艰苦。
我们的实践基地在头寨镇共丰村。全镇总面积473平方公里,处于两山之间的平坦地带,是会宁县地域面积最大的乡镇。由于比邻黄河,引水便捷,算是当地富饶之处。共丰村人口近千人,以农业为主,不过近年来,随着集体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启蒙和发展,砖瓦厂,蛋盘厂,冷库等一批乡镇企业还是吸收了不少本村村民,成为村民第二收入的主要来源。
在黄土高原,水是极其宝贵的。共丰村没有自来水,一水多用和循环用水成为大家智慧聚集的焦点。先洗脸,再洗脚,剩下的水还能拖地。淘米洗菜的水更是农田灌溉的“宝贝”,一寸水一寸金,用在此处,再贴切不过。
当地人民好客,共丰村更是如此。类似四合院的西北民居,还未进门,叔叔就将切好的西瓜和甜瓜捧出相迎。后面的交谈中,叔叔告诉我们,由于共丰村地势平坦,沙石资源丰富,村民因地制宜种植了砂地西瓜,不仅效益不错,还可以减少水分蒸发,改善土壤。
村里人不多,很多村民都外出打工。在外求学的孩子们还未放假,却是村民谈论的焦点。听村支书介绍,村民收入普遍不高,四口之家,年收入不过万元左右。把孩子抚养长大,考出农村是很多村民最大的希望。聊收入,聊家常,聊生活,聊梦想,西部小村的傍晚,笑声和劳动后的满足渗透在整个村庄。
考取大学或者出去闯荡的,对于每一个从这个村子走出的人来说,家人的心情矛盾而复杂。“出去了,就别回来!”但是,为人父母,有何尝不想子女常伴身边?这样的纠结每年都会有,每年都在继续。
村支书说,农村的孩子们为了自己的未来拼命向着城市前进,这些年,能够回来的越来越少,村子也正在慢慢变成一个空巢老人居住的空巢村。村头的那些土地,也渐渐的荒废了。
真实,新鲜,震撼,西部农村的初体验充满无数对于发现未知的热望。这一切,都留待明天吧!
砖厂合影(从左至右:张温文、马玉龙、陈瑞、高寒、王森、蔡子霄、程佳谦)
(华东政法大学共丰村实践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