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10日 星期二

    心声传递

    真正的批评矫正作家的写作

    ——评论家在长篇小说《大车帮》创作过程中的作用

    杜光辉 《 光明日报 》( 2012年07月10日   14 版)

        1990年,我的中篇小说《车帮》在第3期《鸭绿江》杂志发表后,被当年《新华文摘》第6期转载。有朋友说,《车帮》还有挖掘空间,可以写成长篇小说。2003年,长篇小说《西部车帮》由花城出版社推出,评论家李星毫不客气地对我说:这部小说以解放为界线,前半部分用经典形容都不过分,后半部分实在无法评论。解放前后是两个不同的语境,你把它们强行地扭结在一起。这么好的题材,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实在遗憾。

        让我最终下定决心重新创作这个题材的,是王达敏发表在《小说评论》2004年第4期的《半部好小说》。他写道:这是一部让我连连击节称赞又频频扼腕叹息的小说,一部瑕瑜互见、优庸并存、好差尖锐对立的小说。我称赞它的前半部,对它的后半部为之叹息。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前半部写马车帮的兴衰史,并通过对吴老大传奇人生的描写,再现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的一段历史,张扬雄健的民族性格,揭示出西部文化的独特魅力;后半部写三家庄村在“革命时期”的荒诞现实与悲剧人生,它的内容已经与马车帮的历史没有任何关系。以后的7年时间,我经常和王达敏先生通电话,请教《大车帮》重新创作中的问题。还有缘在开会时两次见面,谈论的还是《大车帮》。他说:“我的文章促使了你重新创作《大车帮》,期待着《大车帮》达到一定的高度,我再写一篇《从半部好小说到一部好小说》。”

        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我把《西部车帮》前半部分抽出,进行新的思考。雷达先生获悉,一再告诫:重新创作这个题材,绝不仅仅是内容的扩充,更是思想的更新,要把人类的普世价值观,即大爱、大善、大真在作品中体现。

        以这个题材重新创作的《大车帮》,初稿76万字。2007年冬,我到北京出差,拜会不曾谋面的李建军先生,请他给予指导。2008年夏,他来海南开会,我们就《大车帮》的修改,畅谈了一整天。他在76万字的打印稿上,从头到尾写了很多批注,更多的是要求删减。他中肯地提出:就这部小说的题材、生活、精神、思想、民俗、地理等,信息量很大,如果写好了,将是一部西部题材的优秀小说。但小说太长,有些情节必须删减,只要是反映一个人的思想、性格,需要一个情节就可以了,其他的统统删掉,即使再精彩也必须舍弃。在机场,他建议我把小说压缩到40万字以下。认为小说不是电视剧,情节的精彩确实重要,但不能完全靠情节的精彩取胜,更重要的是生活、思想和呈现出来的价值观。长篇小说创作同样有辩证法,即使情节很精彩,但如果只是把这些情节堆积在一起,反而会给读者产生累赘之感,使糖分变成水分。

        我又用了一年多时间,反复修改,多次压删。很多精彩的情节被删,情感上像割肉般疼痛,但还是将文字压缩到40万字左右。

        雷达先生审读了修改近10遍的《大车帮》,对我说:“就《大车帮》目前的水平,可以认为是部很不错的小说,但还有提高的空间。小说中的两个女性人物,大脑兮吴老大的母亲芹菜,马车店三姨太玉蓉,小说中的描写太少,人物性格还不十分突出。尤其是马车店的三姨太,当过妓女,又在马车店接客多年,什么世事都经过,绝对不是个简单的人物。你应该在这两个人物身上充分挖掘,使这部小说更加丰满。世上只有两种人,男人、女人,如果在女性的刻画上下得力气不够,小说的一个面就少了份量,显得单薄。”我采纳了他的建议,对芹菜和玉蓉的形象、性格进行了重新的设计。

        修改了18遍的《大车帮》,于今年4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王达敏先生践行诺言,写了《从半部好小说到一部好小说——读杜光辉长篇小说<大车帮>》。同时,雷达、白烨、毕光明等评论家也给予了赞扬。我深有感慨:这部小说,凝结了几多评论家的学养与心血。对于作家而言,真诚地接受批评,比无谓的颂扬更有价值;能得到评论家坦诚、到位的批评,是作家之幸。 

        (作者为海南省作协副主席)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