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一大早,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一年级学生齐大龙和同学早早来到了学校的科学会堂,门前整齐陈列着“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报告团上海宣讲活动”四位老师的事迹简介。今天,这所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师范大学迎来了一群“最美”的老师。
“作为今天作报告的年纪最大的老师,本人‘时龄’71岁,教龄31年。”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一句幽默风趣的开场白拉开了宣讲活动的序幕。
郑时龄说:“经常会有年轻同事问我,教了30多年书,获了那么多奖,有什么秘诀或者心得?我要用一位我非常尊敬的教书育人楷模、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名言来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在他看来,要当好教师,先当好学生。一天不学习自己知道,三天不学习同事知道,一周不学习学生就知道了。这位古稀老人笑称自己是“光学专业”毕业,一辈子几乎没间断过学习,算起来集中学习的时间就有26年半。
这样可贵的坚持和谦逊,拨动着台下每一位听众的心弦。齐大龙告诉记者,今天,他所在的实验室100多位同学都相约来听榜样的故事。“不管能力大小,一定要用心去学,全力去做,认真对待周围的每个人、每件事,才能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
“师者大爱。不仅是对学生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更有对民族振兴的强烈责任感。”听完宣讲团的演讲,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沈炜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因为无私的爱,北京大学的高松老师尽管早已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多年来仍坚持给本科生开课,把办公室设在实验室隔壁。经常有学生半夜敲门请教问题,高松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和他们讨论,引导他们深入科学的殿堂。
大连海事大学教授贾凤资是今天的第四位演讲者。她说:“我的教育工作路线图是——先爱人再育人,先做母亲,后做老师,用母亲的责任感去教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做事,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比较容易进入学生的头脑。”从教28年来,她呵护、帮助过的学生不计其数,被学生称为“妈妈老师”。
讲到一半时,因为右肺切除,喉咙不分泌唾液,发声困难,贾凤资不得不停下来喝了一口医生专门为她配制的含有激素的药水。这时,台下积蓄已久的情感爆发了。掌声一阵连着一阵。
上海市教卫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说:“教师所承担的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担负起育人的神圣职责。他们不仅把教师作为一份职业,更作为事业来追求,更可贵的是,把自己的心交付,把自己的爱倾注,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学习。”(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