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清华大学。报告文学《三牛风波》首发仪式刚一结束,不少清华学子就围到作者何建明身边,希望这位最了解焦三牛的作家,给他们的“选调”生涯支支招。
三天后,甘肃省武威市新华书店。参加《三牛风波》签售的几百名读者,早早就排起了长队。在他们心里,三牛这个清华来的学生娃,已经成了武威人的骄傲。
这一切让何建明感到欣慰。要知道,今年4月赶赴甘肃采访前,只是通过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知道了焦三牛的何建明,对这个23岁的“最年轻副县级干部”还充满了疑问,对于自己能写出什么样的作品也是心里没数。但在从兰州去武威的路上,看着车窗外的荒秃山丘和飞扬的尘土,他开始问自己:“假如我是清华大学毕业生,我能做出像三牛一样的选择——来到这样贫困落后的地方‘安居乐业’吗?假如我的孩子也要选择这条路,我会同意吗?”
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告诉何建明,恢复高考后的30年中,武威共有56000多人考上大学本科,但仅有5000多人回到家乡工作。2000年至今,考上清华、北大的武威娃有69人,但没有一个回到武威工作。身在武威的父母们,没有人愿意让已经飞出穷窝窝的孩子重新回到武威。
2009年,甘肃省与清华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一年后,3名清华选调生到武威工作。2011年,又有4名清华生落户武威,其中就有焦三牛。
2011年底,武威市面向全国公开选拔(选聘)县级领导干部,并决定给工作经验不足两年的清华选调生参与选拔的机会,23岁的清华学士焦三牛、26岁的清华硕士蔡程程、31岁的清华博士罗开双、26岁的清华硕士孔祥明等通过多轮考试、考察,终被录用。
“我们武威人自己的孩子读了清华、北大,不愿回到家乡工作,人家听说我们这儿落后,放弃高薪和城市的优越条件,远离父母,有的还把年轻的妻子一起带到武威与我们一起创业、建设,这样的好青年、优秀人才,我们不爱他们还爱谁?”风风火火的火书记这样说。
何建明不仅采访了因为年纪最小而出名的焦三牛,还与蔡程程、罗开双、孔祥明、康石等清华选调生倾心交谈。何建明看到,这些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坚定地选择西部,从基层干起,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80后青年。
而通过“三牛事件”,清华选调生的示范效应带动了更多清华学子和其他优秀人才扎根武威。孔祥明对何建明说:“我跟蔡程程等一起回母校参与今年的选调生工作,很成功,有12人报了名。”事实上,孔祥明不仅“游说”学弟学妹,而且把毕业于济南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妻子带到了武威工作。
人们从《三牛风波》中看到,由于信息的公开透明,当初网络热炒的“三牛事件”正在平息,随之而来的是逐渐扩散的“三牛效应”:事件的主角焦三牛,历经质疑,愈加从容、自信;以焦三牛为代表的清华大学选调生群体,走过喧哗,工作更加踏实,信念更加坚定;更多的清华学子响应母校“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投身大西北,挥洒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各级组织部门勇于创新改革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不拘一格选人才”,给年轻干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报记者 杜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