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29日 星期五

    历史与现实的变奏

    ——香港回归15周年遐想

    张国义 (安徽铜陵) 《 光明日报 》( 2012年06月29日   16 版)

        蔚蓝色的南中国海,见证了香江之滨的沧桑巨变。香港,这个令母体经受重重磨难而孕育的回归宝宝,如今已平稳度过15个春秋!

        在世界的舞台上,永远存在着表演者与看客。15年前的那个夏天,中国和自己的香港宝宝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那次表演,中国要修正历史的天平。

        那时的香港很湿热,比天气还热的是云集在那里的全球媒体。香港政府的数据显示,有8000多名记者穿行在大街小巷。香港被世界聚焦!然而,看客的心理却是耐人寻味的。“冷战”思维的气息,在新闻界弥散着,西方记者们的兴趣在于,自由的资本主义香港,回到了“专制的”社会主义中国——这是一桩“人咬狗”式的大新闻。当年港英政府的新闻处长,有着英国血统的丘李赐恩女士,在她的回忆录中清晰地表述道:没有多少记者来与中国“分享”游子归来的喜悦,他们是来期待“自由香港”回归中国引发的“骚乱”。

        当然,这些别样的看客失望了。香港的交接,终究在体面的安排下顺利进行。中英两国派出高大威猛的军人,不是为了弹上膛、剑出鞘的决斗,而是为历史盛宴担当礼兵。“改朝换代”就这样兵不血刃地完成了。7月1日的早晨,刚刚醒来的香港,楼宇前、桅杆上悬挂了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特区区旗。中国红,很快成为香港这块土地上最温暖的颜色,没有人能够阻止这种颜色的改变。尽管英国人交还香港是很不情愿的,可当今终究不是它船坚炮利称覇全球的时代了,更不是东方巨人悲苦呼号的时代了。历史,已经公平地让中国找回了自己的尊严。

        15年来,西方的一些国家始终“监察”着香港。从回归的第一天开始,西方人一直在注视着悬挂五星红旗的香港,常常以所谓人权、自由、民主的名义审视着这里。中国人无惧于任何外来的干扰,并且一直在努力着,努力让香港在母亲的怀抱中笑得更加灿烂,睡得更加安详。

        2000年,再回香港的末代港督彭定康也不得不承认,香港依然保持着自己非凡的活力和独特的魅力。

        美国,英国,欧盟,一次又一次发表关于香港的各种报告,认为:“一国两制”原则在香港运作良好,中英联合声明及香港基本法所承诺的权利及自由也得到尊重。这句很像中国外交部措辞的话,千真万确出自洋人的报告中。

        中国和中国香港,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

        香港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说过一句后来流传很广的话:“国家好,香港好;香港好,国家更好。”话语朴素,道理深刻。15年来,“两制”和谐奏鸣,造福了香港,泽添了国家。

        香港以弹丸之地,创造了世界财富神话,它是一泓深潭,潭中蛟龙劲舞,养育了包玉刚、霍英东、李嘉诚等令华人世界骄傲的商界巨子。而在首都北京,星罗棋布的城市街头,恢弘壮观的楼宇,数不清的地标性建筑,总跟香港两个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香港以反哺母亲的方式,滋润着内地辽阔的土地。经济的交融共生,使香港与内地继续谱写着东方崛起的奇迹!

        15年,可以使一代人老去,可以使一代人长成。国家,在香港人的心目中越来越真切,越来越温暖,越来越知热知冷。

        多年前,香港的教科书曾经这样表述:中国是香港最大的邻国。对于土生土长的港人来说,国家就是从广东乡下来的亲戚,是遥远神秘的藏区,是北方漫长寒冷的长城……

        回归后,一本蓝色的特区护照,已经成为香港同胞走遍世界享有便利和尊严的明证。很多香港人感受到,身在异乡的他们,行囊中的身份重若千斤,那是祖国给予的沉甸甸的呵护。

        2006年的大年初三,在遥远的金字塔王国埃及,一个香港旅行团突然遭遇了严重车祸,14名港人遇难,多人受伤。第一时间赶到医院的,是中国大使馆的官员,是祖国的亲人,北京也向特区政府发去慰问电。

        在湘西,有这样一批香港年轻人,他们把自己美好的青春,截取一段无悔地留在那块多情的土地。2008年起,香港每年都会选派志愿者去那里支教。他们从喧嚣的都市带去了爱心,带去了平等教育的观念,山里的孩子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新鲜的东西。他们的面色已经黝黑,他们的笑声与四野尽情的鸟鸣相映。

        在玉树,在地震的危难时刻,有位名叫阿福的港人为了多抢救几名受困的孩子,把自己的生命留在了青藏高原。阿福是一种在香港人看来富有生命力的名字,如同狮子山脚下旺盛的青草。阿福真的有福,他的生命得以升华,在玉树人民心里永驻。还是在玉树,在震后的艰难生活和重建的时刻,有位港人,叫曾敏杰,在筹运赈灾物资时遭遇车祸,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些年来,在香港,在那些能够触摸祖国的特殊时刻——当奥运冠军以汗水赢来奖牌;当航天英雄带着成就与骄傲出发、归来;当北京奥运会火炬历经五大洲传递,带着风尘和荣耀而来,我们无不感受到香港同胞与祖国同在!

        如果一种利益能够关乎每一位国民,这就是崇高的国家利益。如果一种情感能够燃烧起人们内心深处血脉相连的激情,这就是神圣的民族感情。

        15年的新香港,跟祖国一起,风华正茂!

        (作者系安徽省铜陵市副市长,曾任国务院港澳办新闻处处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