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演出已经过半。我到现场观看的场次比较多,每看一场都让我惊喜不断,感触良多:
首先,文艺会演在传承、保护基础上,发展、创新、弘扬了民族文化。传承是文艺会演的核心,原生态、“接地气”的节目仍然最受观众喜爱,尤其此次会演来自州、盟、市以及旗、县的院团不少,节目本身来自群众、来自生活、来自基层,有不少是国家和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的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用则存、不用则废;演则活,不演则息。通过对这些珍贵艺术资源的发展、使用,既有效地传承、保护了文化遗产,又繁荣、活跃了文艺市场。从本届会演参演的41台节目看,既有歌舞晚会、舞剧、歌剧,也有音乐会、杂技剧,以及多个少数民族剧种等,且不同程度地采用了现代化的新形式、新手段。
其次,通过文艺会演,展示了民族艺术的多彩风貌和各民族的时代风采。在党的民族文艺政策的光辉照耀下,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各地区各部门加大投入扶持力度,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工作规划,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民族文化事业得到了切实发展。我国民族文化大花园呈现出绚丽多彩、争奇斗艳、繁花似锦的喜人局面。我们更加感受到,多民族、多文化、多资源,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基础、发展动力和不竭源泉。
此外,这场文艺盛会起到了引领民族文艺发展的良好作用。文艺会演的作品,切实坚持了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时代性“四性”,坚持了新人、新作、新形式、新水平“四新”,起到了引领和带动民族文艺发展前进的重要作用。在举行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前,很多省、区、市都举行了本地区的文艺会演。这种由下而上地层层推动、层层选拔,不断提升水平、打磨精品,在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文艺发展方向、不断推动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综合示范效应。会演中,不少节目首次登上首都舞台,不但引起了各界观众的浓厚兴趣,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文艺会演还增进了各民族文艺工作者的交流沟通。通过文艺会演的大平台,各民族文艺工作者欢聚一堂,深入交流,增进了解,沟通思想,切磋文艺,展示自我,进一步提高了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了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和向心力,促进了各民族兄弟姐妹的大团结。丰富的思想内涵、精美的艺术表现、浓郁的民族风格、强烈的时代气息、鲜明的地域特点等共同构成了色彩斑斓、气象万千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将会作为一道美丽的文化风景,长久地留存在观众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