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29日 星期五

    贵州“顶坛模式”的启示

    ——中外记者赴黔采访贵州省扶贫开发工作成果

    《 光明日报 》( 2012年06月29日   10 版)

        “眼望花江河,有水喝不着;石缝种苞谷,只够三月活;想要吃米饭,除非坐月婆;姑娘往外嫁,媳妇讨不着。”这首悲凉的歌谣就是贵州省贞丰县北盘江镇顶坛片区过去的真实写照。由于顶坛片区90%以上是岩山,自然环境恶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该片区曾有17户人家因无法生存而迁走他乡。

     

        六月的贵州,满眼尽是苍翠。粗砺的石头山被娇嫩的绿色覆盖,尽显刚中见柔之美。记者一行人来到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时,不禁被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折服。要不是贞丰县常务副县长陈湘飚介绍,我们很难想象,仅仅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石漠化严重的地区,曾经被认为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现如今,在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的大背景下,不少曾经迁走的农户又迁回顶坛片区,这是什么原因呢?

     

        花椒种植让农民脱贫

     

        在北盘江镇银洞湾村的花椒种植基地里,记者看到一个椒农正在为自己心爱的花椒树除草。经记者询问才知道,这位名叫罗泽进的农民近些年来正通过种植花椒成功致富,还修了新房。罗泽进说,以前种玉米时他家根本吃不饱,生活很艰苦,但是现在种花椒,家里经济条件就好多了。罗泽进一家现在有花椒地20亩,一年经济纯收入有七八万左右,养活了一家人。在罗泽进的家里,他向记者介绍说,以前村里人都住瓦房,但是现在他家已经盖了砖房,还贴了磁砖。

     

        顶坛片区像罗泽进这样的人家还有很多。通过种植花椒治理石漠化后,2006年底,顶坛片区仅花椒一项收入上万元的农户就有70多户,8000元到10000元的有200多户,其他农户收入都在6000元左右。2011年,顶坛片区花椒种植人均纯收入达4800元。银洞湾村有五六户椒农每年靠花椒和育苗收入可达10多万元。现在,贞丰县花椒的总产值已达9000万元。

     

        艰难的转型探索

     

        在贵州,这种不改变原始地貌,因地制宜,采取生物措施调整产业结构,恢复治理生态的模式被称为“顶坛模式”。不过,“顶坛模式”的打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用了近二十年时间的,这个农业生产转型的过程不可谓不艰难。陈湘飚介绍说,贞丰县这片石漠化的土地有“三跑”的特性,即跑水、跑土、跑肥。因此,种水稻肯定是不行的,但是种玉米也很勉强。穷则思变,顶坛人曾经种过花生、砂仁,也搞过养殖,但是都失败了。有的人提出要坡改梯,有的人说只能实行移民搬迁……发展是第一要务,但是找到一条适合顶坛发展的道路并不容易。种植花椒实际上来源于村民袁家伦的偶然提议。他自己有一棵花椒树,算下账来,如果大面积种植的话,比玉米划算得多。

     

        这个提议经过专家的论证后被认为是可行的。花椒喜钙耐旱,这在石头山众多钙质丰富的喀斯特地区特别合适。花椒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根系发达,可以治理水土流失、维护生态环境。顶坛片区简直就是种植花椒的绝佳选地!

     

        咬定青山不放松

     

        确定了转型的思路,实施起来困难依旧不少,因为这个地区的农民已经习惯了种玉米。不少人认为,虽然这点玉米不够糊口,但毕竟是粮食。花椒连粮食都不是,培育椒苗还需要三年的时间才能挂果,真种出来要是挣不到钱就只能饿肚子了。顶坛片区的领导意识到这一点后,就组织村干部先种,再向普通农户推广。因此,在“顶坛模式”形成过程中,“干部先行”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以银洞湾村为例,上世纪90年代初,先是由十几个村干部带头种植。到1993年的时候,花椒的收益就开始显现了。当时每户大约种了100多株花椒,因此每家就有了1000多元钱的收入。有了成功的经验,当地农户种花椒的积极性就起来了。随后,花椒种植面就铺开了。

     

        为了解决种植的具体问题,贞丰县从林业部门的专家和教授那里寻求到了不少技术支持,比如种植花椒和防治病虫害技术,配套地进行坡改梯工程、修建田间便道和建蓄水池等。为了打通花椒的销路,村里还成立合作社统一进行营销。此外,政府还主导招商引资建花椒加工厂。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花椒的种植一下子就推开了。1998年时,顶坛片区就种植了1万多亩花椒。农民从花椒种植上找到了自己的路子,既治理了石漠化,又体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还解决了老百姓的收入问题。陈湘飚颇有感触地总结了“顶坛模式”的经验:“一是,发展地方经济,政府要身体力行;二是,治理石漠化要选准一条因地适宜,符合老百姓长远生计的发展路子;三是,充分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至关重要。”

     

        现在的顶坛,已经不再是贫穷落后的面貌,这里的歌谣应改为:“远看花江河,椒子起坨坨;昔日荒山地,今日绿满坡;电器进了门,家家有摩托。”(本报记者 李盛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