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过了下班时间了,但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政务服务中心的一些办事窗口仍在忙碌着。办事员并没有因为该下班而中断业务,也没有让人“下次再来”,而是耐心地把该办的事都办完。
这是6月7日下午,记者在现场亲眼看到的情景。银川市政府副秘书长、政务服务中心主任杨兆华称之为“延时服务”。他向记者进一步解释说,不论是中午,还是下午,哪怕是下班时间只差一分钟,如果有人来办业务就得受理,而且要一直办结,然后才能出去吃饭或下班回家。经常有办事员因此错过开饭时间,不得不走很远的路去解决“肚子问题”。
为前来办事的群众提供周到的服务,尽量让他们少跑路、少排队、少等候,这是包括银川市政务服务中心在内的宁夏各级政务服务网点的共同追求。
不久前,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王紫云在自治区政务服务工作会议上说:自治区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政务服务工作,并将此作为执政为民的有效方式和重要载体,现已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区、市、县、乡、村(社区)五级政务服务网全覆盖,建成了203个乡镇(街道)的民生服务中心和1108个村(社区)的民生服务代办点。
此前,记者曾先后到贺兰县习岗镇、常信乡的服务中心和中卫市政务大厅作过采访,并对他们的良好服务留下深刻印象。
已有10年历史的银川市政务服务中心,属全国最早一批政务服务中心。记者一进入大厅,就感受到了它的规范、成熟、完备、文明和高效,28个办事窗口分成两个区域,中间摆放了几排桌椅供人休息、书写。距大厅入口不远有几台电脑供人使用,办事流程图和收费项目表都贴在墙上,让人一目了然,既方便办事又便于监督。每个办事员前的台子上都安装了评价器,上面有6个按键,其中“不满意”就有4个按键:“态度不好”、“时间太长”、“业务不熟”、“有待改进”,顾客可以随时评判。
杨兆华告诉记者,政务服务中心的工作,得到银川市历任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关心和重视。其中,现任自治区党委常委、银川市委书记徐广国到任的第二天就来中心调研。在已有许多改进的基础上,徐广国进一步提出“三减”、“两提高”的要求,即减时间、减程序、减费用,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在银川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对政务服务工作有很多表述。银川市政府于今年3月下旬就“三减”、“两提高”制定了实施方案,总共减少了63个审批环节,减少了638个审批工作日,取消、暂免、停止了28个收费项目。通过这些举措,银川市有望成为西北地区审批事项最少、审批速度最快的城市。
银川市还开展延伸服务,将15个与群众关系密切的审批事项下放到县区,方便群众就近办理。此外,还在全市的300多个村设立了代办点,由村干部代收上来统一办理。有的街道、社区就此开展了十余项代办服务,将“让群众跑腿”变为“替群众跑腿”。对孤寡、残疾等特殊人群,他们则提供全程服务,使这些群众不出门就能办事。
记者当天采访时,已经过了下班时间,但宁夏林业研究所的马笑天还在园林局的窗口办理业务,这个“红旗窗口”的“首席代表”苏月玲还在耐心地办理剩余的事项。马笑天告诉记者,他们有一个建设项目,快下班时才来的,只用半个多小时就走遍了服务大厅的8个部门,办结了所有要办的事项。明天就可以带5个联办部门去勘察现场,5天后就可以拿到批件了。说到这里的服务,马笑天赞不绝口:“态度好、效率高、公开透明!”马笑天还向记者讲述了他十多年前的一段经历来作对比,那次为了一个小的建设项目,他来来回回跑了3个多月。
为马笑天办理审批事项的苏月玲对记者说:“我们要为前来办事的人着想。他们来一次不容易,有的事可能还很急,所以我们尽量一次办结,不让他们再跑第二次!”
记者注意到,苏月玲的胸前戴着党员的胸牌。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杨红选向记者解释说,我们要求大厅里的所有工作人员都要“亮身份、亮形象、亮承诺”。除了网上监管、视频监督外,服务中心的督查科每天还要两次巡视大厅,每月都要发布统计通报。
杨兆华自豪地对记者说,今年第一季度,我们共办理了5万件业务,没有一件超时,没有接到一个投诉!
记者又随机采访了两个尚未离开大厅的人:银川市住房保障局工程科的令军和华尊利达集团的杨俊杰,他们都是下午4点以后才来的,都是在几十分钟内就办完了事。
银川市建设局的“首席代表”洪涛、质量技术监督局的“首席代表”周怀国向记者透露:我们这里有一系列有效的制度,确保服务工作的高质量、高效率。针对重要客户和复杂项目,政务服务中心还推出了“预受理”和全程代办服务,受到客户的欢迎和好评。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服务,银川市政务服务中心还创办了业务简报“大厅信息”。记者从中看到,银川市下辖的贺兰县政务服务中心开展了“四比四看”活动,要求办事员“审查解答快、录入速度快、传递交接快、取证办件快”,通过优质服务让“群众少跑一次腿、少排一次队、少等一分钟”,推行“一张笑脸、一句问候、一片真情、一声再见”的规范服务。
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收费,宁夏构建的五级政务服务网,正向均等化、规范化、高效化阔步迈进。
本报记者 庄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