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着过度依赖工业带动、服务业比重低、物质资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强度大、对投资依赖过大等急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进节能减排,加大自主创新,刺激第三产业发展,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围绕民生改善,整合国家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资源,既是民生经济承载的功能,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深刻理解民生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民生经济不是民生和经济两个范畴的集合体,也不是民生主导的经济,而是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机统一的发展模式。“民生”服务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义务教育、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民生”保障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劳动就业、职业培训等方面的“民生”为民众有尊严地生存提供发展机会,并让民众形成持续稳定的发展能力;养老服务、高层次的文化娱乐服务等方面的“民生”为民众追求享受和实现自我价值提供机会。
民生经济将民生改善的要求植入生产、分配、消费等经济运行环节,形成和完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互动耦合机制,使民生投入同时服务于改善民生和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在经济增长中自发实现民生改善。发展民生经济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民生的具体需求不同,民生改善支撑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服务民生改善的方式等存在差异。
民生经济具有发展动力的内源性特征。民生服务于国内居民的发展,民生需求是典型的内需;改善民生必然引起民生投资增长、民生消费扩张。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文化及习俗、居民科技文化素质及其消费习惯、对未来的预期、民生供给的示范与引导等因素作用下,政府民生性购买支出、市场主体的民生投资推动民生消费种类丰富、数量扩张和质量改善,为经济发展注入不竭的内源动力。
民生经济具有发展可控可调性特征。民生需求的供给引导性,奠定了民生经济调控的基础。民生改善内化为投资决策和消费决策要素,政府一是可以直接调控民生投资规模、结构、民生投资的领域及空间布局,政府民生性专项购买的种类、结构等,以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二是可以通过政策安排、文化建设等途径,引导社会居民、经济主体的行为选择,间接调控经济发展。
着力夯实民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为发展民生经济提供了根本的政治思想基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社会财富的增长为民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强化民生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持,提高政府对民生经济发展的主导能力,需要做好几方面工作:一是要加强民生经济发展研究,尽快在民生投入转化为经济增长要素的途径、方式及效率,民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等方面取得突破,为政府制定实施民生经济发展政策提供智力支持。二是转变政府民生决策的思路,要从想民众之所想、急民众之所急出发,而不是从政绩考核、区域繁荣出发组织经济运行,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转变区域产业发展决策思路,依据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中低收入者现实的物质需求调整产业结构,杜绝不顾区域发展条件,爆炒“新能源”、“低碳”等概念,盲目抢滩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导致区域间的恶性竞争、重复建设、经济资源浪费等现象。四是加快推进民生财政建设,完善公共财政的保障机制,依据现实的民生需求,综合考虑政府财力、区域所处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因素,界定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和范围,切实保障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