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法国大量进口中国的竹扇骨,在巴黎组装、生产折扇,使巴黎成为欧洲制扇手工艺的中心。
19世纪,老牌的制扇工坊迪韦勒鲁瓦(Duvelleroy)发明了一种扇子的社交语言,并出版了一本类似于摩尔密码的小册子,指导淑女们在舞会或其他场合,用执扇的手势来表达自己当下的想法。如,一个女人出现在阳台上,慢慢地扇她的脸,意味着“我不能走出去”;搁在嘴边扇风,则表示“我不信任你”;用合拢的扇子拨弄整理额前的头发,代表“不要忘记我”。各种男女之间的情意都通过小小的扇子表达了出来,既优雅,又含蓄。
扇子作为一个传统的物件儿,似乎已是久远的故事,但近些年,在欧洲的时装周上,又开始出现它们的身影,材质造型多样,演绎着古典与现代辉映的新时尚。
(马艺鸣)
本版供图:
马艺鸣
郭俊锋
郭红松
中国扇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