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19日 星期六

    创先争优理论研讨征文选登

    创先争优与服务人民群众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19日 11版)

        对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既可从更好地完成党的各项工作方面来理解,也可从更好地履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方面来理解。本文着重从后者即服务人民群众的角度,谈谈对“创先争优”活动的认识。

     从服务人民群众看“创先争优”的内在动因

        我们党历来重视群众工作,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定为党的根本宗旨。由此,我们可从服务人民群众的高度来深入理解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内在动因。

        首先,从事实维度看,依靠和服务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通过总结我们党执政的历史经验教训可以看出,是否依靠和服务人民群众,直接影响着党的事业成败。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依靠和服务人民群众,革命取得了成功。在今天,我们党所担负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而艰巨,是需要调动人民群众的一切积极因素并造福于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事业,这一事业比革命时期的事业更加艰巨。不依靠和服务于人民群众,是难以顺利完成这一事业的,最终也必然影响着党的事业的发展。由此,我们需要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并尊重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只有这样,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才会自觉主动地依靠并服务好广大人民群众。

        其次,从价值维度看,应把服务人民群众当作指引、评价、检验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一切活动的最高标准。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体现在今天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身上,就是应当把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作为其一切活动的最高行为准则和判断标准;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上,党员干部是站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边,还是站在自身的个人利益一边,是先进和优秀与否的分水岭。由此,我们应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使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服务人民群众和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而我们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人民群众、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同时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党员干部的基本职责,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服务群众的坚强战斗堡垒。

     从服务人民群众看“创先争优”的基本内容

        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各项工作中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必须准确把握和真正尊重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和新期待。由此,一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不仅要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其最基本的需要是否得到应有的满足;而且更要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所发生的变化——准确把握和真正尊重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和新期待。就当前来看,我国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待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即由生存性需求走向发展性需求。

        “发展性需求”是一种高层次需求,关涉到人的政治性、社会性和精神性需要。“发展性需求”的高层次,要求当下社会的供给不能再停留于前一阶段的“基础性”层面,而应转向新的“发展性”层面;相应地,当前我国实践发展的新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就体现为:从“基础性急需”转向“发展性急需”——一方面,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依然是当今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自主性以及政治参与、社会参与、文化参与的诉求日益觉醒和增强。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基层党组织必须进一步关注并解决好这样的问题:一是如何依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新能力继续把“蛋糕”做得更大;二是如何鼓励与引导人民群众有序的社会参与、政治参与、文化参与,并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这就对各级基层党组织要建立好执政为民的体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发展性需求”是一种多样化需求,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的发展等各个领域。“发展性需求”的多样化,要求当下社会的供给不能再是前一阶段的“生产性”发展模式,而应转向新的“分配性”发展模式;相应地,当前我国实践发展的新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也就体现为:从“生产性急需”转向“分配性急需”。这里,“分配性急需”具有两个内容:一是物质层面的生产成果的分配;二是政治、社会和精神层面的资源分配。由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解决两个相关的分配问题:如何在分配中保证效率,以确保分配的可持续性?如何使规则定得公正从而“蛋糕”分得满意,确保分配的正义性和道德性?这就对各级基层党组织在分配问题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即基于公平正义的理念而建立一种合理的分配结构。

        “发展性需求”还是一种共时性需求,同时指向人本身发展的不同方面。“发展性需求”的共时性,要求当下社会的供给不再是前一阶段的“历时性的物质积累”,而应转向“人本身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共时性提升”;相应地,当前我国实践发展的新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就体现为:从“历时性地摆脱经济增长的落后”转向“共时性地破解人本身发展所遇到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难题”。要实现人本身的全面发展,由过去政府主导的“权力经济”走向注重人民主体的“权利经济”,就需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综合配套改革。上述两个方面集中指向这样的问题,即如何转换我国的发展模式?如何创建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这就对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实现科学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从服务人民群众看“创先争优”的主要路径

        总体来说,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应把为人民群众创新能力的充分发挥提供良好环境、关切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平等权利,当作指引、检验和评价其服务人民群众的最高标准。要围绕这一最高标准并由此出发,从以下几方面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

        首先,要坚持群众路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从思想上牢牢树立“群众路线”意识,真正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基层实际、深入人民群众;要从组织人事制度上把基层一线作为锻炼培养提高领导干部的基础阵地,使党员干部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感情,增强服务人民群众的本领;要从感情上真正把人民群众放在我们的心上,把人民群众当作我们的亲人,认真倾听人民群众的诉求和呼声,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意见,及时捕捉人民群众提出的问题和要求,理性分析人民群众的情绪和不满。这是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并服务人民群众应遵循的基本路线。

        其次,在体制上要确立人民群众在党的一切执政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党的执政活动主要包括决策、用人、管理和监督等。在决策中,要注重民主决策,深入细致地做好调查研究,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在选人用人上,要注重民意民声,尊重民主测评,但不能把民主测评看作唯一;在管理方面,要注重民主管理和民众参与,发挥人民群众在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中的积极作用;在监督问题上,要注重人民群众的监督,以及网络监督。这是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并服务人民群众的体制保证。

        第三,实现“关系模式”转变,由“管制—服从”关系转向“平等—服务”关系。应通过社会结构的逐步调整,即实行政企分开、政社分开,增大经济力量和社会力量,进而加强对政府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来转换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传统的“管制—服从”的关系模式,走向“平等—服务”的关系模式。这是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并服务人民群众所应确立的关系模式。

        最后,增强服务人民群众的责任意识。在注重制度、体制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如果人缺乏责任,再好的制度和体制也会落空。就是说,责任与制度、体制同等重要,二者相辅相成。在今天,我们应加强责任教育,树立责任意识,加强行政问责,使我们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牢记身上肩负的重大责任,增强责任感。只有这样,才会自觉主动服务于人民群众。这是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并服务人民群众的主体保证。

        (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韩庆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