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04日 星期五

    覃思

    活鱼游来水生风

    作者:柳 萌 (北京)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04日 16版)

        多元化媒体的出现,给现代人了解世界,提供了多种便捷方式。出于多年养成的习惯,我获得信息的渠道,依然是新闻听广播,文章读报纸,看电视只限于某个专题对话。电视新闻几乎不看,因为从内容上来说,除了画面,别无新意,反不如听和读更享受。

        有一天想知道天气情况,打开电视机,正在播放新闻,报道内蒙古武川县土豆丰收但销路遇到了困难,我顿时心头跟着发紧。这条新闻一直揪着我的心,从此,接连几天我都跟着看电视,想知道这一新闻事件的结果。这才发现,这个栏目叫《走基层》。由于这个栏目报道的事情,都是来自普通百姓的现实生活,就有了一种新鲜感和亲切感。它如同一条活蹦乱跳的鱼,使多年不变的电视新闻这湾水,开始有了风抚波动的勃勃生气。

        30多年前,我在《乌兰察布日报》当记者,下乡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内蒙古武川县农村。武川县地处大青山腹地,是抗日根据地和革命老区,还是西部民歌“爬山调”的故乡。我写的第一篇通讯,就是武川县水利建设,对那里的农村还算了解。武川人称土豆为“山药”,由于气候高寒,那里的“山药”又大又沙又爽口,过去是当家的粮,如今是换钱的菜,可称是武川人的命根子。我当年春节回内地探亲,背得最多的东西,就是“武川山药”,家中吃或馈赠亲友,大受欢迎。你看,不经意间看到的这条消息,让我回忆起许多往事。

        同样是这条有关武川土豆的消息,使我对《走基层》这个电视栏目有了兴趣。其后,我又在这个栏目里不断地看到:广西山区孩子上学的艰难路,吉林民工诗人的快乐生活,贵州乡下学生用餐的情景……如此等等,开扩了我的视野,活跃了我的思想,不出家门便知道同胞忧乐。近日,我又看到我生长之地冀东,那个荡漾浓浓情义的“爱心小院”里,憨厚朴实的农家女高淑珍的善举,更是让我感动不已敬佩不尽。倘若没有《走基层》这个栏目,谁能知道这位普通的农村妇女,10多年来起早贪黑,含辛茹苦,养育着10多个残疾儿童,那么艰难,那么劳累,却不言放弃。这是一位多么善良伟大的普通人呵!电视镜头早就应该更多地对着他们。

        《走基层》这个电视栏目,开创了电视新闻一代新风,使新闻节目有了清新、活力和亲切感。这个栏目刚刚开播不长时间,我希望它能够坚持办下去,多给普通人一些镜头。

        如果说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话,我希望,在形式上不要重复一个套路,可考虑增加一些泼辣、锐气的评点,就是说,必要时让记者站出来说说话。比如武川县的土豆销路,为什么会盲目种植这么多?再比如相关部门出面解决问题,为何在《走基层》报道之后?假如没有《走基层》这个电视新闻栏目,存在的问题岂不是无人过问?有了这样的探讨性的点评,会使节目显得更深刻。二是生活报道面再宽广些再丰富些,比如城市的基层街道社区,居民中的许多喜怒哀乐,同样纠结着无数人的心,他们也渴望得到更多的反映。

        电视节目受众之多,是不言而喻的。如何让更多的节目把视角对准普通百姓,在时代的江河中抓“活鱼”,《走基层》这个栏目,可以说对电视工作者以及所有的媒体记者,都是一个启示。作为普通观众,我们衷心地期待着,电视、报纸、广播、网络,都能出现更多贴近百姓生活的好节目。

        (作者为《小说选刊》前社长、总编)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