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多山,山涧是潺潺溪流。2010年7月,一个到这里支教的江苏女孩儿——武汉大学大三学生赵小亭将年轻的生命永远地留在了贵州布依族苗族的山寨里。
2010年的夏天,刚过完20岁生日的赵小亭没有选择暑假回家,而是和18名同学来到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县马场河乡中心小学开展暑期义务支教。这是赵小亭第二次参加学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2009年,上大学后的第一个暑假,她去了湖南邵阳支教。在去贵州前,赵小亭给曾经的英语老师发了一条短信:“我想去贵州山区支教,那里很穷,知识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希望,我想去帮帮他们。”
从7月12日奔赴贵州,到21日遇难,赵小亭只在贵定待了短短10天,但那里的苗族、布依族群众却都记住了这个活泼、总是带着笑脸的女孩。
赵小亭支教的马场河乡中心小学条件十分艰苦,睡课桌、常断水……但这位从没在贫穷大山里生活过的女孩儿,不仅没叫过苦,还经常给同伴们加油打气:“我们既然来了,就要教好孩子们,让他们看到走出大山的希望。虽然这里艰苦一点,但这里有城市里看不到的秀美风景,呼吸不到的新鲜空气。大家加油!”
给孩子们上课前,赵小亭总是认真备课。在笔记本上工整地记录下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每次上课前还要先演练几遍,获得大家的一致通过后才去课堂上正式教学。山里的孩子都喜欢这位课上严肃认真、课下平易近人的老师,放学后,很多学生都不愿回家,要和赵老师多待一会。
7月21日,赵小亭和同伴们一起穿越一条山谷间的溪流时,一块石头从高高的山上滚落,躲闪不及的赵小亭被砸中头部,当场遇难。
山里的孩子肯定记得,赵小亭留下的一串串快乐音符;珞珈的学子不会忘记,那略显瘦弱,却总像“永动机”一样充满活力的身影;更多的人们,流着泪水,用心铭记这朵绽放在大山深处的志愿之花。
本报记者 夏 静 光明网记者 张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