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礼在中国源远流长,从《礼记》中的“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到《荀子·修身》中的“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守”;从远古孔子的“不学礼,无以立”,到今天的礼尚往来,礼节礼貌,礼一直作为我们国家人与人之间自觉认同和遵守的规则。唐宋以前,中华文化是优雅的代名词,中国是礼仪输出国。史载中国商人到东南亚去,被看作来自礼仪之邦的人上人,甚至免费用餐住宿。日本和朝鲜对中华文化教育的模仿亦步亦趋。
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我们却无奈地看到,中国人在礼节礼貌和礼仪文化方面的缺失,在社会上存在着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不和谐的现象。很多人遵守社会公德意识薄弱,缺少公德意识。缺乏公共空间的基本礼貌,在公共场所旁若无人,言行举止不文明,肆无忌惮地大声喧哗,脏话连连,甚至相互争吵打斗;碰撞别人后毫无感觉,也不致歉;在车上哄抢座位,拒绝向老人孩子让座;乱穿马路,闯红灯,争相挤乘电梯;随地吐痰,乱扔杂物;集体活动时几十人乱哄哄地走在一起,有说有笑,休息的时候连躺带卧,占一溜长椅;爬墙踢门、草坪变“捷径”等。在我们的生活中还经常可见到虚假的广告宣传、产品的说明介绍、质量保证的承诺,让人眼花缭乱,屡屡上当,各种制假售假手法花样百出。
造成公民礼仪文化缺失的原因很多,主要表现为:一是家庭教育的缺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但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疼爱有加,甚至是溺爱,只注重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和对学习的要求,而不注重对孩子人格、心理、价值观、责任心的培养;还有一些家长自身缺乏礼仪文化修养和基本的礼仪文化知识,不能起到良好的言传身教作用,导致了家庭教育的缺位。二是学校教育的缺位。一个时期以来,我国教育沉陷于应试教育之中,造成教育的种种偏离。由此学校教育以升学为重,“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非常严重,绝大多数的学生、家长、老师会为学不好各门功课而苦恼,但绝不会为学生礼仪文化修养的缺乏而忧虑。三是社会教育的缺位。我国当前社会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猛烈冲击,正处于从无序到有序的构建过程之中,惟利是图、拜金主义、诚信危机等等现象,让人们耳濡目染,从而诱发人们模仿。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科学命题。我们所要建立的和谐社会,不但是个经济繁荣、政治民主、法制健全、文化发展的社会,而且也是公民道德建设卓有成效、公民道德素质比较高的社会,那么社会对公民的文明素质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而礼仪正是传统美德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社会主义道德必须传承的重要内容。提高公民的礼仪文化素质,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礼仪文化教育。第一,加大宣传力度,明确礼仪文化教育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开展知礼教育,引导广大公民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遵守社会公德。比如,在醒目的地方贴上名人名言,既装饰了环境又起到了教育的目的;采用漫画和录像的形式把社会上不礼貌不文明的行为画出来,录下来,让大家看到自己不礼貌不文明的行为,并意识到不礼貌不文明的习惯,使自己觉醒起来;利用媒体、宣传栏等形式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仪文化,使人们在不自觉中受到教育和启迪,采用各种媒介向公民传递礼仪文化信息,起到推动礼仪文化教育的积极作用。第二,开设礼仪文化课堂,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笔者所在学校已将《现代礼仪》作为学生的必修课,非常受学生欢迎。他们普遍认为礼仪文化知识非常实用,解决了许多问题,以前不会处理的事情知道该怎么做了。通过礼仪文化课的学习,形象好了,语言文明了,会与人交往了,受益匪浅。第三,加强文学修养,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礼仪的熏陶。作为和谐社会的一员,加强文学修养是必不可少的。英人弗朗西斯·培根在《论读书》中指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加强文学修养,首先应大量阅读有关中西方人文大师的著作,了解古今中外哲学、教育、历史、政治、艺术等领域知识。其次,应重点精读我国传统人文领域的经典著作等。此外要广泛浏览对当今社会影响很大的人文著作,在读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礼仪的熏陶。礼仪规范是一个人文化层次和道德水准的外露,而人文素质尤其是文学的修养会在人的言谈举止中点点滴滴地体现出来。在全民的礼仪文化教育中除了对公民进行礼仪文化说教、规范礼仪的要求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公民个体一定要加强文学修养。一个学识深厚、修养良好的行为举止才能服合和谐社会的需求。书籍尤其是文学书籍是最基本的“礼仪文化营养”。所谓“开卷有益”,用心去读书,一定能从中汲取到有益的东西,这对提高一个人的礼仪文化修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总之书籍是无形的育人教材,发挥出无声的礼仪文化教育作用,让公民在书文化中时时处处感受到礼的存在,礼的气息,从而潜移默化地接受礼仪文化的熏陶。 (作者单位:湖南女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