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22日 星期四

    光明时评

    “中国三汽”背后是地方保护作祟

    作者:徐 娟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22日 02版)

        从河南省汝州市往西,在公路两侧停靠着面包车、越野车、市政洒水车、市政园林绿化车、小轿车、油罐车等各种车辆。这些车辆都是报废车辆经过翻新改装后重新出售的,它们的“出厂商”就是道路两旁的各户农家。据3月21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在这10公里道路的两旁,基本家家都从事汽车改装。由于拼装车市场规模很大,这里被戏称为“中国三汽”。

        坐上这样的“改装车”,连基本的安全都得不到保证,令人心惊。更为可怕的是,这些组装车大多流入农村,有些竟然被当做校车来接送学生。然而,在心惊肉跳之后,笔者感到更多的是愤怒和不解。

        不解之一,报废车辆的零件如何能够顺利地流到黑工厂?国家对报废车辆管理有严格的规定,除了强制报废、强制回收、强制切割外,明令禁止报废车辆零件以任何形式重新流入市场,为什么在当地买卖报废车辆零件却如此自由?

        不解之二,“改装车”如何能够在当地顺利生产并流到市场?从报道的情况不难看出,当地已经形成了生产“改装车”的产业链。面对绵延10公里的“生产规模”和种类齐全的车型,别说生产、运输、销售的组织者,就连身在其中的普通打工者都心知肚明,监管部门的信息难道就如此闭塞?

        不解之三,“中国三汽”为何能够一步步做大?国家对“改装车”的打击一直在持续,非法出售组装改装汽车早已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生产者、销售者、管理者不可能不知道。当地政府虽然也曾对此进行过整治,但“有关部门一查,拼装车的生意就会匿迹,但过段时间,还会照常开业”。这种现象的产生,与监管部门履职不作为、执法不到位直接相关。

        应当说,只要监管部门在“改装车”的零件来源、加工制作、运输销售、日常监管哪一个环节上稍加重视,这样的非法车辆要想流入市场都是不可能的,更别说形成“中国三汽”这样的规模了。但遗憾的是,如此多的职能部门、如此多的监管环节,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形同虚设。它的背后是地方保护主义抬头、部门利益作祟、监管人员放纵不法行为,这才是真正可怕之处。

        面对带着地方保护主义烙印的“中国三汽”,人人都是输家。管理者失去公信力,消费者失去应有的保障,而靠制售“改装车”发财者,最终也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逃脱不了法律的严惩。看来,从根本上杜绝制售“改装车”的不法行为,铲除“中国三汽”的生存土壤,一方面要彻底打掉地方的“保护伞”,看好自家的门,管好自家的人;另一方面要加大查处力度,依法惩治不法者。这两手都得硬。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