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长安大戏院。
一场“评书+京剧”的特别演出正在进行。于魁智、尚长荣、孟广禄、李胜素、陈少云等京剧名家唱、念、做、打,评书大师连丽如则说、谈、论、评,他们用全新形式,共同演绎了一场与众不同的“三国戏”。
演出持续了3天,每场演出尚未开始,戏院外“今日戏票售罄”的牌子就已挂起。而没买到票的观众只能在牌子旁无奈地合影留念。这场名为“听书看戏品三国”的系列演出,只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央广”)“文化工程”中的一项内容。
举全台之力 让百姓共享文化资源
去年秋天,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作为国家级媒体,尤其是中国广播领域的领头羊,央广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如何承担起国家级媒体应有的文化责任?如何在市场利益和文化传播间权衡取舍?如何让文化入眼、入耳又入心?几个月里,央广领导班子一直在思索着。
2011年年末,央广中国之声同中国国家交响乐团联合举办的新年音乐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优美的旋律通过电波传遍了祖国大地,千里之外的人们跟现场的观众一起,分享了国家顶级音乐院团带来的听觉盛宴。这给央广决策层一个启示:何不发挥媒体的传播优势,把国内外优秀的文艺作品,用电波传送给万千百姓,让全国的老百姓共享优质文化资源?
说干就干。经过几番调研论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化发展工程实施方案》终于形成——央广分党组决定实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化发展工程”,整合全台文艺宣传资源、开拓文艺作品版权资源、传播推广优秀文艺作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挥国家电台的权威影响力和传播引导力。
实际上,央广的这一举动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从成立开始,央广的电波就一直跃动着文化的音符。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央广就开播了《阅读与欣赏》、《电影录音剪辑》等品牌性文艺节目,影响了几代人。然而,随着频道专业化改革的推进,央广的各种文艺节目资源被分散到了各专业频道中,逐渐形成了文化传播“各自为战”的局面。
“我们的文化工程就是要整合全台资源,进行集群式作战。”从事多年文艺广播工作的央广副总编辑刘晓龙介绍说,为推进文化工程的顺利进行,央广专门成立了以台长王求为组长的央广文化工程领导小组,并在总编室增设文艺宣传处,负责组织协调全台文艺宣传工作,履行全台文艺宣传管理职能。除了组织机构上的保障外,央广还设立了专门的文化工程扶持基金,初期每年筹措3000万元,用于支持该项目的运作。“这可谓举全台之力推动文化广播,这样的举动在央广的历史上十分少见。”
传承加传播 打响国粹工程第一枪
机构成立了,经费到位了,那文化工程到底该做什么、怎么做,成为央广人认真思考的问题。央广下属全资子公司央广都市(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原来,央广都市早在央广决策层提出实施“文化工程”之前,就在操作一个文化公益项目——国粹工程,计划把戏曲、书法、中医、中国武术等几大国粹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符合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形式去演绎,并通过发挥传统广播与新媒体等渠道传播优势,让国粹和现代生活中的人们真正地贴近、贴心。“听书看戏品三国”正是国粹工程付诸执行的第一个项目。
“京剧作为国粹之一,在传播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受众素养的培养,京剧演出的程式化让没看过的人看不懂,距离感陌生感带来的还不是新鲜感。”国粹工程的总策划、央广都市戏曲发展事业部总监许多介绍说,此次“听书看戏品三国”演出从创新发展角度出发,锁定人们津津乐道、耳熟能详的《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经典故事片段进行全新的设计和包装,产生耳目一新的效果。很多年轻的潜在观众由于缺乏历史故事和戏曲方面的背景知识,而被阻隔在外,实在可惜。融入评书的艺术形式,通过语言艺术与戏曲表现的结合,刚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增强了各种人群对国粹艺术的欣赏兴趣。
虽然承担了“听书看戏品三国”的报道任务,央广记者王倩菲作为一个对京剧和评书毫不感兴趣的“80后”,一开始是“不情愿”的。可全程参与下来后,京剧的节奏和韵律,评书的韵味和腔调,已经深深钻进了她的心里。在博客上,她写下这样的文字:“如果不是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可能还没有发现一些错失的美好……当我们忙久了,累了,停下来,就会渐渐发现什么才是中国人的心灵家园,国学、曲艺、戏曲,都是我们的心灵可以回去寻找平静的地方。”
反响最强烈的是观众。在没有一张赠票的情况下,所有观众都是自掏腰包买票看戏。每场演出开始前一两天,戏票就销售一空。“在演出淡季的2月,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我们之前连想都不敢想。”许多说。为了增强演出的公益性和社会性,让视力障碍的朋友也能欣赏到这次演出,他们还特意在剧场里设置了盲人直播间,在网上进行音频直播。年轻人、盲人,还有来自各行各业、不同群体的人,通过演出对京剧产生了兴趣,对评书加深了了解,老戏老书从此焕发出新的魅力。
“虽然演出的形式新颖,但目的还是为了传承国粹艺术。为筹备演出剧目,主创人员特地重新整理了《安居平五路》、《三顾茅庐》、《金殿阻计》等四五个老唱段,有的甚至已有半个世纪没登台演出过,让戏迷看到了国粹那历久弥新永恒流传的魅力。”央广都市总经理孟昕介绍道。她说,目前,国粹工程已经被纳入到整个文化工程当中,有了台里的支持,我们将越走越稳。“听书看戏品三国”只是个开始,今年我们将陆续推出有关书法、中医、武术等的演出项目。我们还将对相关演出的音频资料进行二次加工,制作精彩节目在电台播出。
强强联手 实现文艺的多方共赢
文化工程已经开了一个好头,接下来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规划。为此,央广提出“开放合作、创新思维,通过与国内外知名文艺院团和演出院线合作,搭建涵盖多种艺术门类的合作平台”的发展思路。截至记者发稿时,央广已与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国京剧院、中国广播艺术团、中央少年广播合唱团四大文艺院团以及国家大剧院、保利剧院、长安大戏院、梅兰芳大剧院等演出院线,初步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决定强强联手,共同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今年5月8日至10日,央广联合中国文联、中国曲协,将在梅兰芳大剧院进行三天演出,继续用评书和戏曲相结合的方式,为观众讲述《赤壁》、《岳飞传》、《杨门女将》中的传统文化故事。
刘晓龙向我们详细解释了具体操作模式:央广利用文化工程基金,为文艺院团的创作和演出提供支持,文艺院团则向央广提供相关节目和演出的版权,央广利用自己的传播优势,把文艺院团创作的优秀文化产品向广大群众传播。“国家有政策,院团有产品,观众有需求,我们媒体自然也就有责任去做这件事情。其实,这是一举多得、多方共赢的事情,最后得实惠的是老百姓,发展的是我们的文化事业。”央广台长王求说。
在着眼国内的同时,他们还进一步放眼世界。央广音乐之声已积极与维也纳有关方面商谈,确定今年6月转播2012年维也纳夏季音乐会,并从2013年起,连续5年、每年先后转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和维也纳夏季音乐会。
有了好内容,自然需要好平台来呈现。据刘晓龙介绍,央广已决定在最重要的第一套频率中国之声每周日晚间黄金时段,开办《中国大舞台》节目,转播国内外知名文艺院团以及国内演出院线推出的各类演出、剧目,包括音乐会、演唱会、戏剧、戏曲、曲艺等,预计3月中旬即将开通。同时,音乐之声、文艺之声、娱乐广播等央广其他频率和中国广播网,也将拿出专门时段直播或录播相关的文艺节目予以配合,从而形成多频率、全媒体的复合传播效应。他指出:“我们推广这项文化工程的根本目的,是将优质的文化作品传递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用文化艺术的雨露滋养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让文化的种子在群众中扎根、发芽。”(本报记者 韩业庭 李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