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13日 星期二

    热点民生

    向老有所依迈进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13日 08版)
    山东代表团的代表在交流。本报记者 刘新武摄
    韩美林委员(右一)的发言,引起欢笑。本报记者 赵洪波摄
    刘芝旭代表在审议中发言。本报记者 刘新武摄

        在2012年的春天,向着全民老有所依,我们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年底前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这意味着到今年底,从理论上讲,年满60岁的中国老人都应该有一份养老金。”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说。

        “劳我以生,佚我以老。”养老问题,是一个需要家庭、社区、社会、政府以及个人共同努力解决的综合性问题。201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78亿,是全球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作为全世界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该如何寻求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之路,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现实问题。

        老龄化省区增至26个——

        光靠财政投资远远不够

        【代表委员身边事】“不瞒你说,我的家庭现在面临着‘养老’问题。”宁夏医科大学教授戴秀英委员说,“由于我正在外地借调,母亲日常生活托付保姆照料。每个月,我都会在两个保姆身上花去6000块钱,再加上家里的水电、吃饭、其他生活用品,一个月为母亲养老的费用就得8000块钱左右。”

        各大网站对今年全国两会的关注度调查显示,“养老”仍然是热点中的热点。国家图书馆的两会专题文献信息专报显示:我国有26个省区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数比例超过7%,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这比10年前超过7%“红线”的省区多了13个。而低于7%“红线”的仅有5个省区。

        “我国老龄化的形势严峻。突出表现在现有规模大,发展速度快,解决难度大三方面。”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宏塔委员说,“从老年人口规模看,是世界上最大的。从老龄化速度看,是世界上最快的。在2000年—2010年间,我国60岁以上老人增加了500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500万人。”

        “中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相伴随,与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相重叠。”南通大学党委书记顾晓松代表说。

        “从长远看,光靠政府财政投资是远远不够的。”海关总署原副署长刘文杰委员说,西方“福利国家”前车可鉴。许多国家在金融债务危机和养老开支剧增的双重挤压下负债累累,难以为继。

        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

        居家养老应是重点  

        【代表委员身边事】“我接触到有一个老人叫沈慧民,今年75岁,两个孩子都在外地工作,她和老伴成为典型的‘空巢’老人。”陕西省民政厅厅长曹莉莉代表说,每天三顿饭成了沈老最头疼的大事,每天上下楼出门买菜很不方便,她最盼望小区能有食堂。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这些老人对社区的各类养老服务需求越来越迫切。

        早在1980年,世纪老人冰心就在她的名作《空巢》中将“空巢老人”的晚景寂寞描绘得栩栩如生。如今,中国的空巢现象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已经远非改革开放初期的景象。

        据民政部统计,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70%!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空巢老人’的晚景令人担忧。”戴秀英委员说,做好“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已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对于很多老人来说,精神的慰藉更加重要。而这方面的从业者往往人员较少、工作量大、待遇相对比较低。

        “无论是社会养老机构还是居家养老,普遍面临找不到和留不住护理人员的困境。全国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只有寥寥几万人,这相对现实需求只是杯水车薪。”刘文杰委员说,“要建立国家养老护理职业标准,实行凭证上岗,在高校和职业学校全面规划和设置养老护理和服务的相关专业,培养高端专业人才。”

        “政府应把老年公寓建设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建立动态保障机制。同时,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模式,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建设专业化的老年公寓养老机构。”顾晓松代表说。

        农村留守老人近4000万——

        社会化服务体系亟待健全 

        【代表委员身边事】“截至2011年11月,我州农村敬老院达88所,床位3205张。今年通过加大投入,我们全州将实现总床位5000张。”贵州黔东南自治州政协副主席王先琼委员说,尽管如此,农村敬老院无编、无人员、无经费“三无”现象十分突出,大部分农村敬老院是乡镇村临时聘请当地村民负责,有的人工资每月600元。“这些临时聘用人员聘任工资低,还兼顾家里的农活,敬老院续办下去困难不少。”

        去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未来五年,中国将以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为重点,加快社会化的老龄服务体系建设。

        根据民政部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人,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福建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李明蓉代表说,福建农村“空巢老人”占32.4%,城市的仅占18.61%。农村“空巢老人”的规模比城市发展更为快速、情况更为复杂、问题也更突出。

        “应采取相关举措让农村孤寡老人能够就近养老。”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厅长陈利丹代表说。以广西为例,目前全区现有机构养老床位仅5.37万张,每千名老人只拥有8.7张床位,与国家规定的30张床位要求相差甚远。

        “国家应将农村敬老院、福利院的建设项目纳入各级政府的民生考核内容。”王先琼委员建议。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从“大踏步提高职工养老金标准”到“把养老院建设项目纳入政府民生考核内容”,从“缩小城乡养老差别”到“关注老人的精神世界”,今年代表委员的视野更加深远,这也意味着,在探索中国特色的“养老”之路上,我们正在迈出新的步伐。

        本报记者 冯 蕾 李 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