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交织的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这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需求、新挑战。社会管理怎样才能适应这一变化?记者近日就此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淮安市委书记刘永忠。
记者:面对复杂的形势,政府在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中,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刘永忠: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把政府主要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把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强有力的举措为群众办更多实事好事,满足群众的需求。
记者:总投资10亿美元、引领全球空调行业全新技术的项目——国宝超省电节能环保空调项目最近落户淮安经济开发区……这样的奇迹在淮安不断上演着。作为苏北内陆地区,淮安缘何能吸引外资企业主动落户、并争先将资金投向这里?
刘永忠:因为101%的服务!2009年,我们提出了101%服务,要求转变各级政府的职能,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101%包括100%和1%两个方面,100%可以理解为制度性、规定的要求,比如说中央和省市的要求必须100%落实,职能职责必须100%履行,群众和企业的合情合理要求必须100%满足,在此基础上,以人类最美好的资源——真心、真情对待我们的群众和参与淮安建设的建设者们,用周到细致的服务为他们创造1%意想不到的惊喜。
记者:在淮安市人力资源市场,记者看到,求职人员将二代身份证放到电脑触摸屏上一刷,即可顺利登录到淮安就业网,这里有海量的企业用工招聘、就业创业优惠政策等信息……社会管理的内涵该如何理解?在社会管理方面,淮安进行了哪些创新?
刘永忠: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键在于以人为本,“招工求职E通”信息系统就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有力注脚。这一系统不仅解决了企业招工和求职信息不对称的难题,政府部门还可以通过系统随时发布政策信息,监管用工数据、流向等,为求职者可能遭遇到的“招工陷阱”设立了坚实的“防火墙”。
如何发挥有限的财力惠及更多的群众?淮安大胆创新,通过社会融资、市场化运作、以“资产”换“资金”、“以奖代补”等办法破解资金瓶颈。比如,淮安市政府拿出3000万元财政资金,成立助保贷款基金会,吸引了商业银行参与到养老保险断供群体的续保工作,仅2011年就发放助保贷款5126万元,排解了4万多下岗职工的养老烦恼。(本报记者 郑晋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