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3月1日电(记者李晋荣、耿建扩、王瑟)本报2月6日、2月24日相继推出《余文丽:带着偏瘫丈夫援疆的好医生》和《新疆内高班学生救助青岛崂山二中语文老师陈晓燕的故事》两组系列报道,一时之间感动了无数读者。为了充分阐释、发掘余文丽和新疆内高班学生事迹的内在精神价值、道德力量,本报今日在京举行余文丽和新疆内高班学生事迹座谈会,深入研讨其中所彰显的民族团结、民族互助、民族友爱的时代意义。国家民委、卫生部、全国妇联及河北、新疆有关方面代表出席座谈会。
座谈会上,余文丽以及新疆内高班学生动情地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余文丽在新疆若羌县同事古丽尼莎、患者代表周玉珍满怀深情地向大家讲述了她们眼中的余文丽;正在治疗中的陈晓燕老师通过视频录像的形式表达了对学生们的感谢。全体与会人员再次被余文丽和新疆内高班同学的先进事迹所感动和震撼,大家不时眼睛湿润,报以热烈掌声。
本报副总编辑何东平在座谈会上致辞。他说,余文丽是光明日报今年推出的第一个重大典型,各方面读者都肯定光明日报这个典型抓得好,生动鲜活、有深度,使人们更觉得可亲、可敬、可学。新疆内高班的同学救助青岛崂山二中语文老师陈晓燕的事迹,是光明日报继余文丽之后呈现给广大读者的又一个感人故事。他们怀揣着一颗赤心和梦想,共同走上感恩老师、感恩国家之路。近两年来,我们推出了这样一批典型,这些典型人物的事迹朴实感人,他们的人格是鲜活的,他们身上流淌的道德血液、彰显的人格魅力,对于广大群众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他们的事迹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教科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刘见明在发言中说,中央高度重视新疆的改革发展稳定,高度重视新疆各族人民的团结友爱和生产生活,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对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战略部署,启动和实施了新一轮全方位对口援疆工作。
新疆正呈现出一幅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蓬勃景象,新疆和全国各族人民群众团结友爱、拼搏奋进、奋发图强的生动实践,正汇聚成一条气势磅礴的时代洪流。余文丽和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的先进事迹,就是这股时代洪流中涌起的一朵朵美丽浪花。这两个典型,把崇高构建在质朴之上,把伟大孕育于平凡之中,站在我们身边,同时也站在我们灵魂的高处。
河北省卫生厅厅长杨新建在发言中指出,光明日报是社会各界,特别是知识界读者喜闻乐见的中央党报。今年2月6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关于余文丽事迹的长篇通讯,令全国读者感动,也让我们再一次看到光明日报把大事抓在手上,把群众装在心中,把责任担在肩头。余文丽以实际行动,很好地诠释了我省正在开展的“善行河北”和全省卫生系统深入开展的“修医德、强医能、铸医魂”主题实践活动的真谛。
国家民委文宣司副司长马继祖、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副巡视员张伶俐、全国妇联宣传部副巡视员朱晓征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余文丽和新疆内高班学生事迹的时代意义,他们一致认为,这种人间大爱、民族大义必将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共鸣。
河北省卫生厅巡视员高春秋、卫生厅直属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尹文晶,邢台市副市长刘劲松、邢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姜玉辰、邢台市妇幼保健院院长兼书记王长顺,新疆若羌县委副书记张彪,青岛市崂山二中内高班管理办公室主任刘晓玲,青岛崂山二中新疆内高班毕业生代表玛依努尔、凯米尔丁,北大医学部学生高国璇也在座谈会上作了发言。
本报副总编辑李春林主持了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