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18日 星期六

    文化聚焦

    原生态文化亟待保护

    刘青友 《 光明日报 》( 2012年02月18日   09 版)

        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能说民族语言、会写民族文字的青少年越来越少。不少牧民为了让孩子好与外界沟通,上名牌学校,找到好工作,干脆放弃民族教育,放弃了本民族所固有的语言、文字以及生产生活方式,长此下去,将影响民族地区的发展,致使一个民族所固有的原生态文化逐渐地消失。

        原生态文化现象是指“融合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个民族本身所具有的传统的自发形成的表达情感的风俗习惯、民族歌舞、民族体育运动、民族手工艺绝活、婚丧嫁娶仪式以及生产生活场景等等”。在此,笔者谨就原生态文化现象谈几点看法。

        原生态文化是珍贵稀缺的文化遗产

        截止到目前,原生态文化现象仅仅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被提出,能否得到社会和专家的认可,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与调研。但是就保护优秀民族文化遗产而言,它的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和民族意义是不容低估的。笔者认为,发展、保护、挖掘、整理原生态文化具有以下意义:

        原生态文化现象具有广泛的民族性。事实证明,民族性是原生态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如果原生态文化不能牢牢地根植于民族这片沃土,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将失去灵魂并在历史的长河中湮灭。正是因为原生态文化现象具有广泛的民族性,才能使其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我们今天才能够有幸一饱原生态文化的眼福。这里以我国的民歌为例,如内蒙古的长、短调牧歌,河套及周边地区的漫翰调、爬山调,陕北和山西西北部的山曲、信天游,甘、青、宁地区的花儿,新疆的十二木卡姆,陕南、川北的姐儿歌、茅山歌,江浙一带的吴歌,赣、闽、粤交汇点的客家山歌,云、贵、川交界的晨歌、大定山歌、弥渡山歌,藏族聚居区的鲁体、谐体山歌等等。

        原生态文化现象具有强烈的融合性。一种文化现象能够较完好地传承下来,融合性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古往今来,少数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之间不仅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相互整合,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乃至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也都存在着上述现象。比如,过去牧民在敬酒献歌时的伴奏乐器是马头琴,而现在敬酒献歌时的乐器又多了一个电子琴,这不能不说是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再如2006年5月蒙古国肯特省汗肯特歌舞团到呼伦贝尔进行文化交流演出,他们的演出乐器中就有我国的民乐扬琴、二胡、笛子等,进一步印证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的深刻内涵。还比如,少数民族地区的服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牧民们除民族节日着民族盛装外,其余大部分时间的着装与汉族一样,这也是民族融合性的一种表现。

        原生态文化现象具有无国界性。东西方文化虽然在意识形态上有一定的差异,但这并不能阻碍原生态文化现象与优秀民族文化的交流,反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只有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才能促进国与国的友好交往,民族与民族的友好交往。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地区间文化交流次数的增多,为各国间文化的交流敞开了大门,也为原生态文化吸收、借鉴国外先进民族文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如呼伦贝尔市民族歌舞团受文化部的指派,赴国外演出,场场爆满,深受国际友人的好评,这就是文化的魅力所在。还如生活在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室韦俄罗斯民族乡的俄罗斯族同胞们,虽然他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但是他们的文化生活却一直沿袭着俄罗斯风情,成为呼伦贝尔乃至全国文化战线上的一枝奇葩。

        原生态文化具有现实的稀缺性。目前,在发展原生态文化中,令人感到最棘手的问题当数保护了。据了解,掌握民族语言的人数、传统手工艺民间艺人数、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人数正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不加以妥善保护,有些传统文化将面临失传或灭绝的危险。为此,加强保护更显弥足珍贵,只有把原生态文化保护好了,我们才无愧于时代赋予的重任,才无愧于先人的伟大创造。

        民族民间艺人后继乏人

        千百年来,原生态文化现象以其固有的民族性、融合性、无国界性、稀缺性,得以一脉传承,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原生态文化越来越受到文化多样性的冲击,特别是受现代文化思想的冲击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少数民族地区能说民族语言、会写民族文字的青少年越来越少。不少牧民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了让孩子好与外界沟通,上名牌学校,找到好工作,干脆放弃民族教育,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从小便接受汉化教育,放弃了本民族所固有的语言、文字以及生产生活方式,长此下去,将影响民族地区的发展,致使一个民族所固有的原生态文化逐渐地消失。

        民族民间艺人后继乏人。由于受体制的束缚和地方财力的影响,有一定实力和水准的民族民间艺人被大城市或大公司给高薪挖走,而培养工作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旦功成名就又被挖走的现象屡见不鲜。尤其是蒙古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俄罗斯族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人日见匮乏。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对原生态文化的挖掘、抢救、保护和整理工作中存在着明显投入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受经费所限,使一些很好的文化素材和题材得不到有效的挖掘整理,白白地浪费了文化资源;二是由于保护不够,使一些较有影响的文艺创作节目也逐渐地淡出历史舞台;三是由于工作条件艰苦,使一些很有创作造诣的人员也不得不转行从事其他工作;四是市场开发力度不够,使一些有较高艺术欣赏价值的文艺精品只能在小剧院、小剧场演出。

        少数民族地区思想观念保守,与外界沟通不够,原生态文化发展后劲不足。主要表现为对原生态文化现象发展的前景估计不足,还处于松散的、无序的发展状态中,不便原生态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大振兴。

        加大投入和生态保护

        一是成立组织机构。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原生态文化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制定相关措施,使原生态文化现象由自发状态向政府行政部门逐步规范和正确引导的方向发展,经过努力,把其做大做强,做成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国家文化品牌和国家文化象征。

        二是加大民族民间艺人的培养选拔力度。民族民间艺人有的是经过专业训练,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有的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自发形成的绝门绝学,这些艺人都是我们发展原生态文化不可多得的人才,必须充分地保护好、发挥好、利用好他们的积极性,给他们以广阔的空间和舞台,让其尽显英雄本色。要对这些民族民间艺术给予一定的物质扶持,使其能够发挥出特长来,为繁荣原生态文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是加大文化基础性投入比例。文化产业是一个低投入高产出的行业,只要给予一定的资金就能运转,就能干活。虽然文化部门不是什么创造价值的经济部门,但是文化所产生的间接财富是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的。就目前美国而言,文化产业的出口创汇额已超过了汽车产业。为此,建议在原生态文化起步阶段,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使其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一个能够自我“造血”的产业。

        四是提高民族教育的普及率。加强民族教育意义重大,事关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不容忽视。同时,从另一个侧面也不难看出,加强民族教育是发展原生态文化的载体,如果连民族语言、民族文字都不复存在了,发展原生态文化就只能是纸上谈兵、画梅解渴。

        五是鼓励艺术创作,为艺术家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我们好多的原生态文化都可以走上舞台,走进荧屏,走进百姓的生活中,成为广大群众的精神食粮。这就需要各级文艺创作者挖掘、整理,创作出一批具有较高艺术性、思想性、民族性的作品来,使其走出深闺,走进寻常百姓家。为此,各级文化部门要制定鼓励措施,使创作者走出办公室,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创作出更好的文艺精品。

        六是加强生态保护。发展原生态文化生态环境是前提条件,离开了绿色家园,原生态文化现象将无从谈起。为此,我们应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就是保护先进文化的思想,把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原生态文化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区域生态安全,构筑生态防线,以此更好地打造原生态文化品牌。

        (作者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政府)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