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17日 星期五

    内心的裂痕

    吴 溟 《 光明日报 》( 2012年02月17日   15 版)

        伊朗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是近年国际影坛一部难得的佳作,仅以几十万美元的低成本,成功斩获第61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最佳女演员和最佳男演员银熊奖,第69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等国际奖项,并成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得奖热门,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片名“A Separation”,国内大多直白地译作“一次别离”,但影片涵盖的意义却远不止一次分离那么简单。正如导演阿斯哈·法哈蒂所说,《一次别离》中有诸多层面的分离交织在一个故事里,让观众通过旁观其发生发展感受伊朗社会人们的生存状态。纳德与西敏的离婚之争,引出了他们与瑞茨两个家庭之间的摩擦,使每个人都在真实与谎言、道德与金钱、信仰与现实的冲突中备受煎熬。作为一部文学性非常突出的电影,阿斯哈·法哈蒂在120分钟的展现空间里保持了娴熟的掌控力,淡定缓慢地铺陈着各种情感纠结,用开放式的细节处理将观众带入到一个可以自主演绎的空间中去,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阅历对影片进行自如解读。这种对现实人生的追问已经远远超越了伊朗本土而具有当代世界的普遍意义——在对伊朗两个家庭的现实生活问题的揭示中,对当代世界的传统与现代、个人与社会、贫穷与富裕等多重矛盾做了富有启发性的展示。

        电影的成功再度雄辩地证明,拍电影的关键仍然是讲一个好故事。和目前盛行的特技特效相比,这部电影在镜头和画面的使用上没有采用任何花哨的技术和煽情的手法,全片只有不多的几个场景,道具非常简单,大部分拍摄使用手持摄像机,没有什么动人的配乐,可以说艺术手段已经简单到了质朴的程度。影评人欧文·格雷德曼评论此片称:“区别真正卓越的电影大师和普通电影制作者的方法是前者不只是追求视觉——他们运用心理变化、对话和镜头语言去挖掘人物的内心,让观众全身心地置于他们正在观赏的电影中。而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的新片《一次别离》正有如此魔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